当前位置:八格格党>>闲臣风流> 第三百六十九章 外翰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六十九章 外翰林(3 / 4)

周楠:“下官就是周楠,敢问马公公有何见教?”

马太监:“陛下手敕,听闻周楠乃是文章道德之士,着即日起进内书堂教习。”

听到这道旨意,周楠冷汗都下来了。进内书堂,那不是要让我当太监吗,不行,不可以,我只是一个小青年。

见周楠色变,马太监知道他误会了,笑道:“周大人,陛下对你的文章非常满意,夸你是难得的人才,让你进内书堂教书呢?咱家的子侄说不定也要成为你的学生,还请严加教导。”

“啊,进内书堂做教习?”这下,禅堂里静得只能听到众人的呼吸声。

所谓内书堂,就是太监们的高级行政学习班。

明朝初年,为防止内官专权,太祖不许太监识字。

可后来,皇帝发现外朝的文官们并不都和自己一条心,还是内侍使起来放心。于是,太监们就开始走上政坛。

有伟人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宦官们文化程度低,连公文都看不懂,还如何管理这个国家为皇帝效力?

于是,皇帝就在皇宫里设了内书堂,选聪明伶俐的小太监进学堂读书。人数在两到三百人不等,学制十年。经过层层淘汰,筛选出十几个精英,重新进内宫各大衙门重点培养,作为高级预备役干部使用。

这些经过筛选的太监确实当得起精英二字,因为他们有非常厉害的老师:六个翰林院学士。

按照明朝制度,内书堂设有六个教习,都是翰林院学士。

这些人要么是一甲头三名,要么是庶吉士,乃是全天下一等一个人尖子,将来可是要做内阁阁臣和部院大臣的。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还能差了,况且一来就是六人。试问,一般人能有这么雄厚的师资力量吗?

又正因为内书堂的学业教育由翰林院负责,翰林院素称“清要之地”,不仅是因为明中期以降“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更因为翰林院的翰林们很多都有机会成为内书堂的教师,而他们培养的宦官里面说不定就有一些进入司礼监,成为司礼监掌印、秉笔或者随堂太监。

外官要做大官,必须是进翰林院。中官要出人头地,必须进内书堂。因此,十三衙门的官事牌子也会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得,以外翰林自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