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三成,怎么回事,难道里面混了其他东西?”
匠人:“不不不,不是混杂了其他东西。这生铁里若是混进杂质,只可能变轻变大,哪有变重的道理?”
周楠:“也不一定啊,如果混进去铅呢?”这话一说出话,他才知道自己说了外行话。铅可比生铁贵,这么做是要亏本的。
匠人:“不会混了其他东西,不但没有混,依小人看来,这铁锭质量都是上乘,只需稍微锻打一下,立即就是上好精钢。不,这就是钢……怪了,怪了,这么好的钢,干嘛要当生铁卖,就不怕亏本吗?”
周楠也是满头雾水,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生意没人做,这个李高究竟是干什么,傻了吗?
那个匠人还在旁边絮叨:“不错,都是上好的钢。如果用了这锭子,用来做雁翎刀,每锭可多做一把。”
听到他这话,周楠突然有了个念头,心中剧震,忍不住大抽了一口冷气。
面上却变了颜色。
老郭:“行人你怎么了?”
“没事,没事。”周楠挥了挥手,对那匠人道:“下去吧,今日的事不可对外人言?”
那匠人道:“大老爷放心,小人之所以干这行多年没出过事,就是因为口严。”
等到匠人退下,周楠心中越发地揪紧,也越发地疑惑。
这件事说起来非常简单,明朝军器管理在现代人看来非常粗疏。不像秦朝时,每制造一件军器,都要在上面印上工匠的名字和编号,有一套完整的质量追溯体系。
如果这么做,耗费的精力实在太多,管理成本实在太大。
因此,工部就核定了生铁出钢率,核定了所有兵器的分量。然后通过计算,按照当年军队所需器械的量采购生铁。
如今,李高送过来的都是钢。也就是说,若都用来做兵器,产量平白增加了三四成。
这增加的产量是不会入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