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红后,折子回到内阁。如果内阁同意,就可以实施了。若内阁有不同意见,则可以退回司礼监,大家开始扯皮。
明朝的政治就是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就好象是一台精密的机器。
在这台国家行政机器中,任何人,任何部门都不能一手遮天,倒有点原始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意思。
这也是现在的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后来的万历、天启二帝干脆当甩手掌柜,而帝国依旧运转良好的缘故。
圣明天子,垂拱而治。专业问题,让专业人士去处理。陛下你就安心在宫里做菩萨接受咱们朝拜就是了。如果想精励图治,说不好就是外行指挥内行,就要坏事。
后来的崇祯皇帝以弱冠年纪登基为帝,就是因为图治之心太切。一上台,先干掉了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裁撤厂卫,打破了那微妙的平衡,使得文官系统一枝独大。
最后,明朝也亡了。
试想,如果崇祯也如他的前辈一样在宫里做个修仙万岁、蟋蟀天子、木匠皇帝,而不是乱作为,估计也没有我大清什么事。
这只是一种假设,历史的假设最后是什么结果,谁知道呢!
在这套拟票和批红的流程中,虽然司礼监有最后审批的权力。不过,司礼监只不过是皇帝家奴,代天子视事,说穿了只是一个秘书机构。所以,内阁的处理意见如果没有大的原则性问题,一般都照准了。毕竟,两大决策机构明面上还得保持合作态度,不能将关系弄僵。
如此,拟票权非常关键,谁有拥有这个权力,谁就是如今大明朝的大掌柜。
前头说过,早年间,大臣们的折子递上去之后,先要在通政司分类送到分管阁老手里。在那个时候,内阁各辅臣都有拟票权。
但弘治年后,内阁首辅逐渐收权,到嘉靖年,只首辅一人有拟票权。其他人只能提出建议,而不能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