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慢慢聊,有事就吩咐小二,店小二就在外面伺候着。”
店老板把单间门关上,让他们自由交流。
“大师请。”张仪示意大师先吃饭,先用斋饭。
大师和弟子客随主便。
“大师为什么不自己做饭,而要去托钵乞食?”
食不言寝不语,但是张仪竟然问了,大师也放下碗筷回答。
“当年,释迦摩尼成佛之后,依旧过托钵乞食的生活。
佛在过这样的生活,就是表演示现给我们看。”
“哦。”张仪没在意,就是起个话题。
老和尚饭量很小,很快吃饱了。
他的弟子和张仪饭量大,在吃上片刻才吃饱。
“客官吃好了吗?”
店老板吩咐小二,把碗筷撤下,上了三杯好茶。
再次把门关上,“你们聊。”
张仪有几个问题,逮到了真正有道行的人,所以找来问一问。
大师也遇到有缘人,所来前来相会。
张仪先问,“大师,我许愿做 1 万件善事来求一件事,大师觉得我能做成吗?”
“老衲不知。
成与不成,全凭施主自己。”
张仪:“大师,佛门说,佛事门中有求必应,是不是真的?”
“施主可以自己去证明。”
嗯。老和尚是真正有道行的人,说话很有禅机。
张仪这么觉得。
想了想又问:“大师,这个善事如何区分,怎么确定是不是善事?”
“施主为何要做善事?”
当然是为了求的那个事儿,但这么说太直白了。
张仪得准备一下措辞,让自己显得不太那么功利。
“为求善报做善事,
善报有。
但也只是小善报。
唯有以真诚心,真心为他人做的事。才算是至善。
那样积累的福报,无量无边。”
张仪还有一个问题,“要是我帮了某人,而他为恶怎么办?”
“在不知情,不知道他要为恶的情况下。
帮他还是善。
至于他的恶,他造他的恶,你修你的善。”
“但明知道他要为恶,还帮他。那就是为恶。
跟他做的恶,是有同等的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