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到!”宦者那尖刺地声音骤然响起。
众臣急忙收回心神,转身面上,恭行稽首之礼。
赵雍及上,俯视着群臣。他见众人之面色,其心之所虑,他亦稍有体察。
此次他召集众卿,只为确行三件事。
其一:实行新的国政体系,设三公九卿、推‘三省’六部!
但与后世的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有所不同的是,三公九卿只保留三公的实权,此外,赵雍还决定直接去掉的三省,废除其实际的权利从而改设内阁。
三公即为:大司马、大司徒、御史大夫。
九卿中的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内史、少府并入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此前赵雍早就决定推出新制,但考虑到当时他的威望还不足以迎接这场变革所带来的震荡。
同时相邦赵豹也是最大的平衡。
但此时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军制改革的成功,军权的集中,数次亲征的积势,破胡虏、诛虎狼、败列强,都让他的声威达到了鼎盛。
外加赵豹的突然离世,都让他感觉到,必须要有一场大的变革才能化解之后的动荡。
当然,任何的改革对当权者来说,都是为了不断的加强王权,巩固王朝统治,此外便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在这个动荡且多变的时代,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一套统治方法,他们都在摸索正确的制度。
赵雍既有基础,又逢大势,便决定一步到位。直接趁此,废除宰相。
赵雍以为,内阁制就现今阶段而言,甚至比后世的任何一个朝代都要来的合适。
首先内阁制的设立,代表着赵雍将王权下方、分摊,在这个大争之世,更能激发有识之士的斗志。
最重要的还是,权利的分撒,较于相权,内阁的权利虽重但无疑更加分散。就政治体系而言,内阁制只是代替君主执行政治上的部分权力,并没有像相权那样,与王权分庭抗礼,甚至是影响王权。内阁制只是官员和统治者之间的纽带,它的权力,都是统治者赋予的,所以说,一旦统治者想要拿回来,内阁制就只能无可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