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历史军事>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 第509章沉默的扩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09章沉默的扩军(2 / 4)

崇祯也是被刘明遇出了口气,他冲着刘明遇暗暗竖起一根大拇指,心里想道:“抽得好!朕早就想这么干了!”</p>

其实这些挨打的言官们,此时终于明白过来,这顿打他们白挨了,无论是内阁大佬,还是朝廷重臣,居然没有一个人给他们张目。</p>

几乎所有人装聋作哑,就像没有看到一样。不仅仅是崇祯皇帝装作看不起,而是所有人。</p>

事实上,也不怪所有人都漠视,或者纵容刘明遇。</p>

正应了那句话,自作自受。</p>

明朝的言官制度,开始于那个在传说中历来轻视文官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设立了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专门用于监察中央和地方百官,这个群体的总人数长期保持在二百人左右,为历朝之最。</p>

朱元璋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皇帝临朝时,言官要轮流值日,发现不合理的就要“直谏”,“勿有所顾避”;不分军队百姓、不论制度还是官员,“皆得言之”。如果皇帝受蒙蔽而不自省,朱元璋要求言官“舍身以诤”,不惜批逆鳞、捋虎须!</p>

为了让言官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朱元璋创造性的给了言官一项极大的权利——“封</p>

。驳”。所有的诏旨和批复的奏章,必须先经六科通过方能执行。</p>

朱元璋曾对给事中张文辅说,“朕代天下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苟政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惟一身之忧,将为四海之忧!卿等能各悉心封驳,则庶事自无不当!”</p>

可以说,朱元璋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惜这个制度,在执行的时候,已经变味了。结果,就变成了顶撞皇帝就是直言谏言,顶撞阁臣和各部堂尚书,就是仗义执言。</p>

结果,这些六科言官们,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歪,咬皇帝,咬内阁大臣,上至内阁辅臣,下至地方官员,世勋、国戚、宗室,至于武将那就不用说了,没有人他们不敢咬。</p>

偏偏这些言官们,最缺乏的就是一点,他们只是进士进入六科观政,也就是说,虽然是官员,既缺乏庶务,也缺乏见解,久而久之,变成了正事不会干,只会乱捣蛋。</p>

他们简直就是属疯狗的,没有立场,没有原则,也没有底线,逮着谁咬谁。这些言官背后都有金主,偏偏又油盐不尽。</p>

晋商为什么可以影响朝堂,为什么可以延伸影响内阁大臣就是因为这些言官,正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p>

他们成事的本事或许没有,坏事的战斗力却非常彪悍。</p>

别说是崇祯烦他们,就连首辅温体仁、包括孙承宗他们也讨厌。</p>

“退朝!”</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