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大明不同,少民想要成为大明人,那是非常困难的,可不是改个户口那么简单。</p>
双河卫地区占地广袤,内部河流众多有河流处,便有农田,如沈阳城本城是大明开发较早的地区,下沈阳左卫和右卫,都属于牧交叉,至于这两个地区以外的流域,大规模开发之功靠的还是大明百姓。</p>
虽然在建奴占领辽东以后,这里陆续变成了牧地,可事实上,河流灌溉区以外,在更加偏僻的半山坡,以及半干旱地区,有着开阔壮丽的草地牧场,也有建奴部族游牧于此。</p>
建奴并不算是完全的游牧民族,而是半渔猎,半耕地为主,他们控制着大量的大明奴隶在种地之余也饲养家畜,主要以杂食类家畜。猪以及农田所需的牛为主,牧民们所饲养的牲畜则以羊与马更多。</p>
刘明遇很快接到了消息,在双卫城境内的大明百姓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位于猎骑兵的指挥官萨力布,主动找到刘明遇道:“侯爷,之前你在战场下令:非我族类、不降者杀!这道军令叫我们大是解气,但我们的这些兄弟部族听了,心中却不免有些内怕,此令煞气太重,能否稍微改一改”</p>
。刘明遇笑了笑,道:“那是战场上的号令,只是针对烧杀抢掠的恶贼,与兄弟部族没什么关系。苍天以下,凡是和咱们友好相亲的,就都是朋友,都是兄弟,凡是愿意遵守我大明律令的,就都是一家人,都会得到我们的保护,而不管他原本是什么部族,信什么宗教,本侯曾说过一视同仁。正如唐太宗所说……那个什么……”</p>
刘明遇依稀记得唐太宗李世民说过类似的话。</p>
赵元清接过话茬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p>
同样的一句话,用文言文原文说出来,味道就是不一样啊,“大唐的胸襟气魄,包容四海,并非一味的杀戮,兵者乃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我们所以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和平,保护家国,保护一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若是为杀戮而杀戮,那我们就都变成野蛮人了。”</p>
刘明遇却想以唐太宗这样的伟大人物,或许“爱之如一”其实是一种怀柔的手段,让边疆种族“皆依朕如父母”,才是目的啊。</p>
狭隘的民族民义,并不适合未来的强国政策,一味的杀戮也解决不了问题。</p>
刘明遇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但想如果真能实现世界大同这个终极目的的话,那么“爱之如一”又将变成一种真正的伟大情怀,而不只是手段了。当然,目前为止,只是手段。</p>
在刘明遇的地盘里,有蒙古人,也有朝鲜人,也在威尼斯人,也有西班牙人,甚至是葡萄牙人。</p>
其实刘明遇明明有机会,可以留下皇太极,如果不是他暗中示意,刘永顺和马成功可以合围皇太极。</p>
大明从来不像大宋,大宋是没有出色的将领,没有出色的军队,哪怕到大明灭亡,明军的战斗力事实上,都不算太差。</p>
像孙传庭、孙承宗、卢象升、秦良玉这样的出色将领不少,像秦军、天雄军、川军能打的军队也不少。</p>
如果朝廷给予秦良玉支持,川军扩充十倍二十倍的数量,完全不成问题,当然卢象升的天雄军在历史上,一直没有超过三万人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