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现阶段的朝堂政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君权与臣权之争,另一个就是文武之争。
土木堡一战,大明勋贵几乎被一网打尽,堪用的勋贵只剩些老朽,当打之年的只剩几个没上过战场的草包,其余的都是些娃娃。
若不是苏城异军突起,以一人之力担起了大半个朝廷勋贵才能挑起的胆子,现在怕是已经没有什么文武之争了。
朱祁玉自幼长于深宫,缺乏帝皇教育,于朝堂政争,于驭下之术,可以说基本为零,若不是有苏城来替他分担文官们的集火,他现在的皇位稳固都不一定能做到。
所以苏城甫一离开朝堂,年初议定的西向战略就开始遭受质疑,若不是有老王文一通怒骂,再加上朱祁玉想到苏城,拍板定下,朝堂上说不定又会掀起怎样的风浪。
李贤看着苏城在折子上签下名字,将折子收起,笑着说了:
“王爷对于朝堂政争如此通透,不似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反倒是像老于朝事的老将军一般。”
苏城将毛笔放下,看了李贤一眼:
“我当小兵的时候,你又不是不知道什么样,老于朝事,那也要有这个时间。”
李贤闻言脸庞微红,将署完自己名字的折子递给旁边的曹泰署名,笑着说了:
“正因为是亲眼所见,所以才有些不能相信。”
“我结识王爷时,王爷是京营五军营一个不起眼的小校尉,这不过是三年时间,王爷已经是权倾朝野的于阗王,能指挥天下兵马的一等勋贵。”
说着,李贤神色有些暗然:
“下官却还是如此碌碌无为,不过吏部一考功司郎中。”
曹泰在折子上署完了自己的名,一边放下毛笔,一边说了李贤:
“李大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考功司郎中怎么了?
这可是正五品的高官,许多士子终其一生,都难到五品,李大人年不过四旬,就达到了别人一辈子难以达到的高度,尚不知足耶。”
李贤闻言苦笑一声。
若是没有对比,自己这考功司郎中还真是很好,但是就怕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