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菁对丁廉的父亲,始终心有抵触。进入丁府哪有有外面自在,何况她主要是想和蔡琰逛逛、聊天。吕菁开玩笑道:“学校里面不错吧,是不是准备进去住读了?”
“住读?嗯,那群太学生差不多是这样。不过,我不去读书,只是看看。”丁廉摇摇头,“一众纨绔子弟,只会卖弄家世、口才,无需深交。”
蔡琰感叹道:“父亲主持雕刻石经时,太学还汇聚着各地求学的人才。后来因为支持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陷入党锢之祸,遭到逮捕、囚禁者上千人,由此,便衰落了。”
丁廉并不认同,“读书人,尚无功名在身,看不透时局,又何苦参与政事,白白将前途搭进去。”
又对蔡琰笑道:“昭姬,你再跟你爹说说,就收我为徒吧!先生讲学,可比太学里面的那个博士强多了。”
“就你这态度,夫子可不敢收!”吕菁调侃道。
“那你说,该是个什么态度?”丁廉受父亲的影响,认同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并不认为自己有错。
蔡琰看着吕菁,等着听她的说辞。
吕菁站起身,走了几步,想起一副对联,符合她的理念,郎声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蔡琰双眼发亮,里面尽是温柔的笑意。
她就知道,菁儿,从来都不是选择置身事外的人。
“可他们还未能施展才干,就已经在仕途陨落,甚至牵连家人,难道不可惜吗?”丁廉还是不认同。
吕菁坐回到位置上,道:“有一点,你说的很对,他们其中一些人,没看透时局,或热血赤诚,为真理献身;或被人利用,罔送性命。可这种忧心国事的情怀,是必须弘扬、传承下去的。否则,当最高学府的学生,都只顾私利,那国家脊梁何在?如何能撑起大汉江山?”
好吧,最后一句大汉江山,吕菁忍不住在心里吐槽自己了。这不把老百姓当人、统治阶层骄奢淫逸的江山,谁稀罕去撑起它啊!纯粹是为了在媳妇儿面前刷印象分。
丁廉击掌,大笑道:“说的好!”
这何尝不是丁廉,打心眼里认同吕菁的原因?吕菁心善,有情怀,待朋友真诚,比起那些尸位素餐、侃侃而谈的食肉者,强了不知多少。
小厮将酒菜送来,蔡琰安静吃饭,吕菁问起雒阳的局势。
“哎,父亲提起,很是忧愁。你知道吗?何进、何苗的部下,其中包括张辽,大都投入董卓麾下了。”
“怎么会这样,我们不是说好,一定小心董卓吗?你爹怎么会放任他势力膨胀?”
“父亲何尝不知,可是董卓本是州牧,位高权重,在西凉的根基远非我父亲可比。原本父亲兵力上更有优势,奈何他连续大量调兵入城,又接收了吴匡等人的兵力。现在是势均力敌,又势同水火。”
“董卓,势力这么大?”
丁廉点点头。
吕菁不清楚这段历史的具体细节,只是越发感受到,这董卓不好对付啊!
吕布不会真的被董卓收买吧!要不要提醒丁原小心吕布?随即,将这个念头抛到脑后,这不是坑爹吗?万一丁原猜忌,与吕布冲突,岂不麻烦!
回去要跟吕布好好商议一下,坚定方向才行。董卓可是不得好死、遗臭万年的大奸臣,这个老大不能跟啊!
“对了,还有一件事,”丁廉凑近些,小声道:“传国玉玺丢了,还没找着。”
“怎么会这样?”蔡琰终于忍不住参言。
传国玉玺,乃是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上面用篆书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得之则谓“受命于天”,失之则意味着“气数已尽”。
难道大汉真的将亡?
蔡琰将目光移向吕菁,却发现她不知想些什么,出神了。
“菁儿?”
“哦,哦,没事,宫中那么多人,肯定能找着的。”
吕菁记得有一个电视剧里片段,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迁都长安,率先进入雒阳城的是江东的孙坚。据说黑夜中,他的属下看到皇宫内一口井中发出亮光,打捞出一个自尽的宫女,脖颈上用绳系一个匣子,里面正是传国玉玺。
什么时候,才能进宫去把传国玉玺找出来?
目前看来,很难,暂且等待机会吧。吕菁在心里告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