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彦祖学渊博,因孜孜好学得奇遇,也因此非常擅长判断玉石毛料,更加精于翡翠鉴赏。
凡是说起翡翠文化,就不得不提到李红彦这个人。
他虽然并非什么翡翠商贾,更不是什么一代的雕刻大师,但是他对于翡翠毛料及其成品的鉴别水平却早已超越了寻常翡翠巨富商家。
李红彦从小耳濡目染,受父亲性情陶冶,酷爱习文弄墨,大学时选修过课程,为其后来对珠宝玉石的鉴赏打下根基。
学业初成,李红彦回到故里任职,其后也为心爱的女子远赴边疆瑞市,自从,他便与这座神秘的热带雨林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红彦到了瑞市,发现此乃一风水宝地,这里位居国境线,毗邻翡翠高产地缅国,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众多的珠宝商家遍布瑞市这个城市的各个区域,渐成气候。不过,因整个城市风格味显,犹如一个丽质天生的美貌女子姿色掩尽。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对于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李红彦开始有准备的对瑞市进行一番“雕刻”。
也许是因为机缘巧合。
某年,缅国帕敢一家非常大的家族开矿公司已届花甲的老董事长道瑞市考察市场时,听说有个李红彦好玉识玉,不禁动了一番结识的念头,于是便专门前去拜访。
没曾想,这一拜访便访出了一段佳话。
两人见面后,竟然一见如故,相识恨晚。所以当老董事长邀请李红彦到帕敢一行时,李红彦二话不说,便欣然的应允了。
一路上,一老一少两位惜玉之人可谓天马行空无话不谈,等到他们抵达帕敢的时候,两人早已是俨然一副忘年之交的模样。
李红彦如同一下子掉到了玉石的海洋中,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皆是翡翠和美玉。
返回瑞市之后,正当李红彦深恨自己造诣过浅的时候,老董事长让儿子从缅国瓦城专门给他送来了一本奇书。
这本奇书是老董事长家族几代人流传下来的,并且是从不外泄的鉴定玉石翡翠的手稿,里面详细记录了其家族几代人某年某月某日在何处挖掘到玉石毛料若干块,其毛料外型特征及开石后的显像如何等等。
原来,老董事长非常爱惜人才,竟特地让儿子送来给李红彦阅读和学习使用,但是碍于家规,只能给李红彦两天的时间,并且不得带出房门半步,同时也不得抄写。
于是,此时的李红彦便开始死记硬背……这情形,仿佛金庸笔下的一般。
等老董事长的儿子走后,李红彦冥思苦想,最终将他记忆中的手稿内容的百分之八十全部默写下来,而其中的一篇,便是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