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不怕吃苦,不怕劳累的人们用石头垒起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梯田,有的要垒丈把高,再一篮一筐地把土从山下背上来填成平地。
在这高高低低的梯田里,会种上高粱、谷子、豆子、玉米,还有萝卜、蔓菁,不能种庄稼的沟里则要种上柿子树、枣树和栗子树。
“赵同志,我看你种地很内行啊!”孙洪山和这个战士一起耠着地,一边开口问道:“在家里也是干这个?”
这个战士有二十多岁的年纪,却已经有了两年的兵龄,显得很成熟稳重,笑着回答道:“除了地主老财,还不都是土里刨食儿吃。”
山坡上耠地有点费劲,因为地头太短,把耠子插到地那头,走不了几步,两人就得跳到石垒外面去,才能把耠子拉到地这头。
这么干活儿,赵同志有些不适应,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俺是从平地过来的,那里土地可真多,可交租也交得重。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减租减息,要是有,就好了。”
孙洪山点着头,说道:“平地我去过,这点田地可赶不上那里的一个地头地角。你说得也对,地出产得少,这公粮也交得少,还没有地租,比以前应该是强多了。”
抗战之后,在根据地内便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
而所谓的减租减息就是“挤牛奶”,今天挤一点,明天挤一点,贫苦农民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对封建剥削势力也暂时没有根本消灭,农民高兴,地主、富农也可以接受。
所以,广大的贫苦百姓对此政策是拥护和支持的。原来地租五成、六成,甚至达到七成,对于佃户来说,确实过于沉重。
其实,减租减息的政策最早提出来的并不是*****,而是国*民*政府。
当时的国*民*党也意识到了农民和地主的紧张关系,在粮食部的施政报告中表明:“农民终ri辛苦所得,大部分要供给地主,这是最不公平的。就最严重的地方来说,农民所纳田租,最高的竟达收获量的七成三。其他各地大概有六成归地主。”
但制定了好的法令,却不能贯彻实施,只是一个画饼,不能不说是国*民*政府的无能和失败。
而*****能将这个政策推行下去,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将组织建立到最基层,认真地监督、宣传、实行。
而且,与地主阶层利益的先天距离,也是*****能够将减租减息政策充分落实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王家洼,连仅有的一个小地主也跑掉了,减租减息就更不用说了。只交公粮,不纳地租,虽然土地少而贫瘠,百姓们的生活比以前还是大有改善。
说着、聊着、劳作着,眼瞅着就快中午了,二旦也把饭送来了。
小米粥、贴饼子、咸萝卜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