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队回到营地,休息了一天。黄昏之后,便踏上了返回根据地的道路。
在矿区的这些日子里,人员扩充了,装备增加了,战斗也胜利了。更宝贵的是,战斗经验和战斗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就说地雷吧,埋设的速度和水平,就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就等于让游击队拥有了一件威力相当大的武器,对敌人的迟滞、封锁等等,相当有效。
为此,赵铁有了编写地雷战教材的想法,希望把这种战法更大范围地进行推广。
一颗地雷哪怕只是炸伤一个敌人,如果各地的抗日武装都熟练地加以运用,对侵略者的打击也将是巨大而沉重的。
而敌后抗日战争更多地是一种消耗战,一支游击队一天哪怕消灭一个鬼子,一年下来就是两个中队,几乎能把一个小地区的全部日军杀光。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计算。但装备、素质都大大落后于日军的抗日武装,更多的战斗还是零敲碎打,积小胜为大胜。
所以,地雷既是造价低廉、简单易造,还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武器。特别是对于敌人的快速行进的迟滞和阻碍,能更好地为军民转移提供缓冲时间。
况且,沈宸看似不知不觉,却是有意地把地雷的灵活使用展示给队员们。只有运用巧妙,埋下地雷就不再是被动地等着敌人去踩,而是能诱引敌人挨炸。
在阻击韩庄据点援敌的时候,沈宸就这么干过。而在阻击阵地前埋上几颗,不仅队员们认为是一道屏障,心理更加稳定,也使敌人心有余悸,不敢猛烈冲锋。
赵铁的想法很好,也曾经有过让沈宸来写的念头,可从大梅的人生来看,她可没受过什么教育。或许能认些字,但这种要求很高的文化水平,显然力有未逮。
沈宸本身也不想太过另类,已经编造出了出身义勇军的师傅,难道还要再编出教自己读书识字的老先生?
小分队赶回根据地,到达了陈村。两支小分队会合起来,总人数已经超过了八十人。
相对来看,还是深入矿区的小分队扩充迅速,人强马壮,武器齐全。
而老周所带的小分队与敌人倒是也打过那么几仗,都是小打小闹,骚扰袭击性质的,战果说不上大,更谈不上缴获了。
其实,本来便是一体,都是游击队,也不存在什么功劳大小,争强好胜的现象。
但领导不这样想,队员们确实还有攀比、炫耀的心理,这也是人之常情。
回到陈村,沈宸轻车熟路地去了原来休息睡觉的屋子。一看还是女生住,便老实不客气地占了个地方,脱衣就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