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灵最开始生出这个想法就是从现代的盖浇饭得到的,这种既有菜又有饭的吃食,深受各种人群的喜爱。
  大街小巷的铺子里都有,就连街上有时都会有这样的小摊子,卖些米饭和菜,一份饭随意搭配两三样菜,价格很便宜,也很受欢迎,
  齐灵上学的时候有时中午放学回家太赶,就会到这样的摊子上吃饭。
  她本来以为这样的摊子应该不会太赚钱,但是偶然一次和开摊子的老板聊天的时候,才知道靠着这看似薄利的小摊,老板已经买了好几套房子了。
  所以在这里齐灵也觉得不会太差,毕竟她已经提前帮他们考察到集市上的市场了。
  她知道赵婶和赵大叔肯定是因为不了解,所以会有一些恐慌,所以就想办法耐下心来给他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赵大叔和赵婶,我问你们一个问题啊,要是你们去了集市上,中午你们舍得去那里的馆子去吃饭吗?”
  听了她的问题,两人都有一些不解,为什么忽然问起了这个,不是刚才还在问生意好不好的事情嘛。
  赵大叔闷声不语,赵婶听完就开始唏嘘起来。
  “那我肯定舍不得了,附近的那些小馆子看着虽然规模不大,但就是一碗阳春面都要卖四个铜板一碗呢,量也不多,更不要说那味道还不如自己家做的呢,要是想吃饱,一个人怎么着也要七八个铜板,而且味道也一般,这太不值了!”
  赵婶长期节俭惯了,此时掰起指头给齐灵算起了帐,脸上都带着一副心疼的样子。
  倒也不是赵婶一个人扣,其实普通的乡亲们估计都是这么想的,七八个铜板,说起来不多,但是却已经够了这普通的农家一家人一天的花费了,但凡是好好过日子的乡下人肯定是不舍得去了。
  齐灵这几次去集市上就发现,好多去集市上贩卖自家产出的东西的村民都是自己带着冷饼子,就着水吃完。
  下馆子对他们来说已经很是奢侈了,更不要说什么酒楼饭馆了。他们来这集市上所卖的那些什么草鞋,鸡蛋,就算是卖上一个月,也不够去酒楼吃一顿啊。
  所以齐灵并不意外赵婶的回答,而是继续谆谆诱导着。
  “那赵婶你们想想,如果有一家小摊子,可以卖些热乎乎的饭菜,不但味道不错,而且一份只要五六个铜板,你们是选择吃冷饼子,还是来吃上这样一顿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