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不远,转过两条街便是,小院有些陈旧,不过附近住的都是朝廷的中低级官员,胜在安静。
王宵拿了钥匙,给了六十两银子,办了文书手续,待婆子打扫一新之后,正式住了下来,随即开写家书,向母亲报平安,又给孟宪和朱律各写了封信,主要谈及自己对京城的印象,以及生意上的事情。
毕竟朋友间,也要时常呵护,久不联系,感情会慢慢的淡了。
那个时代,牙行几乎是全能管家,只要出得起钱,一切服务都能提供,三封信写好,王宵又找到牙行,代将信寄回吴江。
价格不便宜,三封信十两银子。
从次日开始,隔壁不时就会传来银铃般的笑声,正和书中描述的小翠性格一模一样,暂时王宵没有去结交的打算,需要契机。
不觉中,三日过去。
“哦,竟查无此人?”
夏家安排了人手去江南会馆打听,却没有一个叫做王宵,夏母不由拧起了眉心。
夏金桂从旁道:“娘,他会不会自己赁了房子?京城那么大,上哪儿找他?”
“这……”
夏母暗感头疼,千算万算,没算到王宵没去江南会馆。
当然,她万万想不到的,是她安排的番子做事太糙,把王宵吓跑了。
好一会儿,夏母才道:“可以先安排人去苏州一带打听打听,此人到底如何,再继续盯着江南会馆,或许有王宵的友人能知晓他的下落。”
“嗯!”
夏金桂点了点头,眸中隐有不耐之色。
……
通州!
运河止于通州,距京城尚有数十里,可防止外兵不奉召沿水路进京,给朝廷留下充足的应对时间。
虽是隆冬腊月,但连绵十来里,一字排开的码头区,仍是喧闹异常。
岸边泊满了船只,挑夫把一担担的货物挑下船,再装车运走。
寒风中,薛姨妈、薛蟠与宝钗紧紧裹着斗篷,站在岸上,等着器物被运下来。
下货本来就慢,码头上又气味难闻,薛姨妈有些不耐烦了,再见着薛蟠缩肩塌背,站没站相,顿时恨铁不成钢道:“你大舅已经回京了,赶明儿让他给你谋个差使,以后可再不能胡闹了,不然娘可不依你!”
“知道啦!”
薛蟠苦着脸应下,可随即眼前一亮,张文墨与张文灵兄妹正从一艘商船下来,不禁挥手大呼:“张兄,张兄,哈哈,想不到与张兄一路同行,竟是不知呐!”
张文墨也是一怔,多看了宝钗两眼,哈哈笑道:“原来是薛公子,倒是巧了。”
“张姑娘可好?”
薛蟠又向张文灵问道。
张文灵矜持的笑了笑,盈盈施了一礼。
“这姑娘谁家的?”
薛姨妈向宝钗问道。
宝钗道:“是那位张文墨公子的妹妹,可能是随她哥哥进京赶考吧?”
“她一个女儿家,跟着哥哥跑来跑去做什么,想必也是个轻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