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淞王深知其理,所以一时间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个现实,即便是他二弟为了淞王这一名号,与他明争暗斗了很多年。
不出意外,良久后送淞王终于安然度过了那道感情关,表情里带着股释然,尽管其中还有一分悲戚:
“我看就这样吧,做了亏心事总是要还的,这事怨不得任何人,都是自己作得!”
其实李之早有自己的打算,见其终有决断,才出声提及:
“未必有如此严重,实际上哪一世家私下里身边没有几位修炼者守护?但凡知情者均知,李兴有此行为,可不似武家的那个南无亭一般性质,他的目的还是在于与淞王争夺家族主导权!”
淞王即使心中欢喜,此刻也容不得他表现出来,连连摇手道:“错了就是错了,若因他与我有关系而有所宽纵,日后要我怎么在朝中做事?”
李之笑道:“其实我自己就是个例子啊!都知我身边有很多修炼者,但都是公开性质的,而且目的是为守护正清文绮堂万金基业,不至于遭人惦记!既然目的不同,相关查涉也理应各有轻重分明!马屿首当其冲,我以为,有他顶在前面也就足够了!”
实际上在场之人心里都明白,李之一直仅将李兴抬出来,就已经是在帮淞王开脱了。
尽管人人均知,此事事关重大,那位李平绝不会毫无所知。
但李之的另番话也是实情,私养有限修炼者之事可大可小,只要不危及皇权与社稷,完全可以另当别论。
或许有人会拿李之与旁人作比较,且不论其无偿贡献,也无需细述长安城商业前景的良好发展趋势,单就他两月前的东瀛一行,就会让所有质疑之人哑口无言。
明王当然明白李之的用意,笑着附和:“大理寺酷吏制度势头正猛,我明王府三世廷尉名节不保在即,随着司法制度的完善,都官、刑部逐渐形成后,已经在考虑分割大理寺之权,在此之前也想难得任性一回!”
他的答复,其中内容很多,,却巧妙地借此转移了众人的注意力。
毕竟明王府的三世廷尉名节一词都吐露了出来,显见他对于今后的武氏执政理念,至少在司法上的极端举措,已经选择退让了。
这件事情可是震撼人心,果然一直犹豫的淞王都不在坚持他的意见了,已在连忙问起此事。
明王无奈地笑道:
“隋朝建立后,三省六部制度的形成也曾想把大理寺废除,改刑部专职司法,但是遭到了有识之士的反对,这才把大理寺保存了下来。到了我们大唐,御史台、大理寺、刑部共同审理的三司会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冤假错案发生的概率。但随着酷吏制度的被抬上桌面,之前的一切良性举措均不再有存在的意义,极为重要或存在疑问的已不需要大理寺再审,这与我明王一门理念大相径庭,既然无可抵挡,不如早些独善其身!”
此种决定对建成王的震骇最大,他这才明白为何明王府一直不肯迁往洛阳的根本原因。
一个军队,一个司法,是李姓皇族势力最后的实权在握,如今明王以主动选择退出,接下来就会是他这位除皇上之外的最高军事统帅的主动让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