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唐朝生意人> 第八百零二十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零二十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2 / 4)

李显频频点头,高宗不必事事过细询问,仅从这一方面,就能看得出来,围绕长安城所构架出来的商业圈子的有章可循。

而且李之显然将计划精细到一名最普通的佃户未来生计上,并且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均有提前部署,谓之以行事缜密还真不是夸张。

此时高宗又问道:“裴相,关于这部分规划,各级相关府衙是如何反应?”

裴炎的表情很是轻松:

“可以说李先生事先将一切巨细几乎都考虑进去了,更因可能的污染问题,主动提出由他出面接洽所有商家,共同出资参与每一年的渭河、灞河的河道的淤堵清理疏通问题。还有货物运输的车马偕粮返程,也同时给各府衙提出了合理建议!”

高宗又叫了一声好,“偕粮返程,生意之外顺带着解决了运粮问题,李先生实在实心实意为朝廷着想啊!”

自古时起,长安面对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缺粮。

唐代当局只好从江南一带征调食粮,固然有运河,但由于运输的路途遥远,时光久不说,并且风险也很大,一旦赶上狂风暴雨天,弄不好就在运河里翻船了。

而洛阳由于有洛口仓,食粮堆积如山,到了唐高宗时,为了处理食粮风险,经常带着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去“白食”。

随后才有的唐高宗提拔洛阳的位置,将它正式定为东都,修建洛阳宫殿,称长安和洛阳为“东西二宅”,洛阳作为副都的法令位置也就此肯定。

到了武则天期间,她做出了更斗胆的决议,将洛阳定位帝国的真正都城,改称“神都”,位置逾越了长安。从此她不断呆在洛阳,很少再回长安,当局机构也都转移到了洛阳。

武则天垮台后,唐中宗又把政权迁回了长安,但洛阳依然是很主要的陪都;到了唐玄宗时,他在朝里有竟然有三分之一的时光呆在洛阳,而每次去洛阳都是由于食粮麻烦。

因而那时候的长安缺粮,是一直没解决的巨大问题,历史上直到有个叫裴耀卿的大臣改进了漕运的工序,大大加强了从江南运粮的速率,长安的粮荒才得已处理。

李之此种建议,无疑将农业、商业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而基层官员最大的心病就是运粮问题,哪里还会对他的一番作为再有滞碍?

李显也是喜道:“李先生果然好计谋,货物运输直接将粮食带回来,由官府统一收购,无疑将农商难题一下子都解决了,但听起来原本极复杂的事情,好像一下子简单了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