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可能,太平还是因他的一口回绝,表现出一缕凄婉,李之呵呵乐道:“你少装了,我若是真的进入,怕是你早远远逃到一旁了。”
太平嘿嘿展颜,“这都被你猜到了?不过今晚可是要来找我,自从出了洛阳城,我们还没在一起呢!”
李之低声道:“那成,今晚我先把焦师爷灌醉了!”
远处走来人禀报晚宴时间,两方人才各自返回住所清洗一路风尘。
因特殊情况,晚宴被推迟到戌时过半,也就是晚上的明国家。也正是在遣唐使的帮助下,那里进入了目前的唐化时期,据说无论是政治制度、礼乐传统、生活习惯甚至是语言文字,统统中国化。”
“他们不是十五年前才派来遣唐使者?”
“我夫人就是登州土生土长人士,据她说三十年前就有民间商人常来常往此处了!倭人不仅穿衣服学习大唐,连饮食都变了。朝廷中的宴席菜品一律用大唐料理,上层贵族吃的都是跟当时长安一样的点心,比如馄饨、煎饼等,俗称唐食。据说,当时那里人还认为唐食具有神奇的医疗效果,当一位重要的大臣生病时,天皇往往会御赐一盒唐式点心给他,大臣感动的五体投地,小心翼翼地吃着生怕弄丢一粒芝麻。”
李之哈哈大笑,他不仅不认为此话有些夸张,甚至觉得很有些远远不到之处。
当时的东瀛首都平城京,都是按照长安城的设计来修建的,在皇宫周围整齐的排列着贵族和市民的房屋,同样称之为“坊”,在住宅区不远处建有供市民消费的商业区“市”,二者泾渭分明,不得混居。
一旦到晚上就实行宵禁,禁止随意出入,要是晚上想出门吃个烧烤,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一切均依据大唐照搬过去的,这可是有史册记载的。
但他的笑声引起了李夏的误会,他还以为李之是满怀的不可置信,赶忙解释道:
“李先生,有些乃我亲眼所见!因身份关系,我近几年常常会见到在大唐的遣唐使,都能说一口流利的长安话,并在国子监深入学习儒家经典,而且还附庸风雅地学写起唐诗来,再有一身全套唐人装扮,完完全全一幅大唐人的形象。”
李之也是急忙表明态度:“我绝不是不相信,而是身为我们大唐感到骄傲!”
李夏很是松了一口气,“在我看来还是得力于二十二年前的白江口之战,东瀛就此大败。在此后年月里,他们不仅没有再向朝鲜半岛用兵,还谦恭的像个小学生,不断委派遣唐使向大唐朝学习。东瀛与我们的关系非但没因战争而疏远,反而走的更近了,我看这个民族纯粹就是那种欺软怕硬的下民意识。”
李之心下更乐,对李夏很是佩服,东瀛人品性在后世是早已被认定的事实,没想到一千二百年以前的唐朝,早就有人如此下结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