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建文帝召见在京所有正五品以上文武官员议事。
建文帝忧心忡忡的说:“燕军即将渡江,诸爱卿有何良策应对?”
建文帝不知道,眼前的一百多名官员中,已经有三十多名官员跟纪纲接上了头,投靠了朱棣!
管着监察百官的是旗手卫。常歌虽卸任旗手卫指挥使了,可只要他活在世上一天,旗手卫就姓常!只要他下令旗手卫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纪纲搞策反简直就是如鱼得水,手到擒来!
除去已经答应归降燕军的三十多名官员,还有四十多名官员摇摆不定。
也就是说,大殿之中真正还在死心塌地效忠建文帝的官员,不足三分之一。
黄子澄、齐泰、练子宁、方孝孺显然属于这三分之一。他们心知肚明,任何大臣都有退路,唯独他们没有退路。因为削藩就是他们四个挑起来的。朱棣起兵“清君侧”,清的就是他们四个。
齐泰道:“皇上,臣认为当务之急应命令盛庸,在淮河设下防线阻碍燕军渡河。”
建文帝问:“盛庸还有多少兵马?挡得住朱棣嘛?”
齐泰实话实说:“盛庸还有三万人。恐怕挡不住。可以在应天征发青壮,充实淮河防线。”
建文帝一声叹息:“唉,希望盛庸能够重现济南之战时的勇武。像守住济南城一样守住淮河防线。”
方孝孺出班:“禀皇上。臣认为,为了争取征兵的时日,应该用计拖延朱棣。”
建文帝闻言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说说看,如何拖延?”
方孝孺道:“不如派遣一使者,前往朱棣营中议和!议和是假,拖延是真。”
常歌心中暗道:方孝孺,你真是个腐儒!你在奉天殿提出假议和的建议,消息用不了两天就会传到朱棣耳朵眼里!朱棣会知道是假的!在这大殿之中,有整整三十二个人都已经变成了朱棣的耳目。
建文帝嘴里喃喃道:“议和是假,拖延是真?是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