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距离应天不过二百里。常歌领着常世勋、翰林院三杨,带着一万禁军在两日后赶到了芜湖赭山。
赭山之下,竖着一块硕大的石碑。石碑上刻着一篇《祭芜湖大司马文》。三杨都是喜好读书之人,有考据癖。他们下得马来,仔细的读了一遍祭文,奇文共赏析。
祭文的内容是,唐太宗时芜湖有位大司马,这位大司马人生有两大喜好。一喜好吃肉蛋葱鸡,二好吹牛。此人很长寿,活到了八十九岁。八十九岁那年夏天他吹牛说自己能一次吃八盘肉蛋葱鸡。下属们不信,他竟真的吃了八盘,活活撑死了。
常歌听三杨读了这祭文忍俊不禁:“呵,可见做人一不能吹牛,二饮食要有度。”
常世勋插了一句:“爹,你错了。这篇祭文说明,爱吹牛的人往往长寿。”
赭山十分奇特,山土乃是赤红色的。也正因如此才名为“赭”。赭山并不大。常歌命常世勋领着一万名禁军,带着铁镐,一寸一寸的拉网式搜索。
天高云淡,常歌跟三杨找了一片空地,席地而坐,饮茶清谈。
杨溥道:“东莱伯。下官正在修撰《太祖实录》,太祖时留下的许多史料,都前后矛盾。您是吴王府时期就追随太祖的老臣。有些洪武年间发生的大事能否请您赐教?”
常歌却微微摇头:“你翰林院的那些前辈既然留下前后矛盾的史料,必有其因由,你无需刨根问底。刘伯温先生活着的时候主持过修撰《元史》。他曾说过,修撰史书的史官分为好、坏两种。好史官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坏的史官不说真话,不说人话。你修《太祖实录》,只要能做到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就能被称为好史官了。”
杨溥是个直肠子,他对常歌的话不以为然:“东莱伯可听说过春秋时齐国大臣崔杼杀史官的故事?崔杼弑了齐庄王,夺得朝廷大权。为了掩盖罪行,崔杼命史官把庄王死因改成生疟疾薨。史官不同意,在史书上写下了‘崔杼弑其君’
。。崔杼一怒之下将史官杀死。
春秋时的史官职位都是兄终弟继,世袭罔替的。史官有三个弟弟,名字分别为仲、叔、季。崔杼命仲重写庄王死因。仲继续在史书上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之。接下来他威胁叔,叔一字不改,又杀之。最后崔杼威逼史官的最后一位继承者季。季仍是五个字‘崔杼弑其君’。崔杼再杀之......”
常歌问:“杨老弟是想说,你愿做一个春秋时风骨高洁的史官,不愿篡史喽?”
杨溥微微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