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石料不能用来建屋,所以没有意思。
商榷只用了很少的钱就买下了整座山。然后雇了县府及周边县府所有的石匠,在山下建木屋,修窑洞,准备烧制水泥。
煤是本地原本就有的,都是上好的块煤,本地人称其为石精。
有人还曾挑选表面光滑的石精当做宝石进献。
商榷对煤有些研究,知道这种块煤卡数大,热量高。
商榷买下的那座石山上就有露天的煤矿,煤屋浅,不需要打矿洞,这还是他无意间发现的。
烧水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屋、建窑、采石、碎石等是力气活,一半时弄不完。
商榷跟李信借了几个人,帮他看着。
自己则留在村子里。
里正雇来的石匠也没闲着,商榷安排他给村子里打石磨。
村里只有一个石磨,直径不足一米,放在谷场那边。
村里谁家要给粟米脱壳或磨豆粉什么的才会用到。
偶尔有人家会磨些面粉做炊饼,多半是家有喜事。
此时北方还没有普及水稻,这个时候人们除了吃粟米,大多吃的还是麦饭,就是把整个麦仁煮熟了来吃。
只有富户人家才会吃炊饼。
商榷吃过一次麦饭就投降了,一直吃得都是粟米,也就是小米。
家里没有粟米了就用麦仁去县城的米铺换或买。
一升粟米三文钱,一升麦二文钱,一升面粉五文钱,一升豆子二文半。
都是普通米面的价格,还算是便宜,四两廪银足够商榷生活的。
商榷家有一个小磨,还是原主父亲在时打的,专门用来处理药材。
后来被商榷用来磨豆子或面粉了。
这次,商榷让石匠打的是两个大磨,直径有一米五。
一个放在谷场,一个放在后院。
顺便还在后院垒了一个大点的土灶。
没错,他打算教村里的人做玉脂,也就是豆腐。
既然要养猪,自然不能少了猪食。
除了猪草,麦糠、红薯之外,豆渣也是饲料的一种。
反正豆干已经暴露了,教给李信不如教给村里人,哪怕是改善一下生活也是好的。
因为石磨太大,寻石料就寻了几天,然后运进村里,凿彻垒盘,又是好几天。
待到石磨打好的当天晚上,商榷就用大翁泡了几斤的豆子。
第二天早上,豆子就泡的差不多了,商榷让顾里把石磨刷洗干净。
源溪村的住户并不多,只有三十几户,其中属于商氏一族的有二十几户。
剩下的就是商榷家的佃户。
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大村子了。
此时已进入初夏,田地已经出苗。
除了除草,地里的活也不多,三三两两的女人们围在一起搓麻绳,男人们则商量着去哪里打些零工,赚些家用。
听说商榷要教大家要做玉脂,都敢兴趣地跑过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