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奭家族是真正将门世家。
姜汉活着的时候,就是西北名将。年轻的时候是一员猛将,年纪稍微大了,开始镇守陕西,几次击溃土鲁番和瓦刺部队。后来姜汉为国捐躯,姜奭接替姜汉的位置,继续镇守甘肃,保家卫国。在肃州保卫战,协助陈九畴重创了土鲁番部落。
姜奭的儿子姜应熊,那也是名留青史的一员猛将。姜奭镇守肃州,姜应熊十几岁就开始跟着姜奭在战场上打仗。目前虽然只有二十来岁,但已经是在战场上锻炼了好多年。就连朱厚熜这个皇帝都听说过姜应熊的名声。
姜家绝对是西北擎天柱一样的武将世家。
而且毛伯温巡抚甘肃,开始和土鲁番进行边贸之后,甘肃那边的局面迅速好了很多。土鲁番看起来强大,但其实只是一个没多少人的番邦国家。能够和大明朝做生意,是他们一直期待的。只不过陈九畴为了消灭土鲁番,打击土鲁番,这几年一直在打压土鲁番。效果是很不错的。
土鲁番这些年生活越来越困苦,很多投奔土鲁番的小部落重新投奔大明朝。要不是围困土鲁番的成本太高,朱厚熜是绝对不会轻易和他们做生意。
现在大明朝愿意开市,让土鲁番兴奋莫名。
西域各大部落,对于大明朝开市,也都是欣喜若狂,都是非常欢迎。因此甘肃那边局势缓和了很多。这个时候调姜奭来大同是不错的选择。相比起鞑靼右翼来说,土鲁番就是一个小威胁。等朱厚熜解决了鞑靼部落,回过头处理土鲁番,那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让姜奭担任大同副总兵,负责骑兵部队,配合马永。他们两个人能配合好吗?”
“没有问题。”
杨一清立马保证。
马永和姜汉,当年一起并肩作战过。姜奭算是马永的后辈,而且在西北的时候,在马永手底下干过。这些杨一清都是很清楚。
“沈希仪那边呢?”
“皇上,臣对于沈总兵了解不深。不过既然陛下信任他,而且沈总兵早年在广西也是战功赫赫,臣想应该能够胜任宣府总兵的位置。”
本来杨一清是想要推荐东宁伯焦栋。
焦栋家族是投降朱元璋的蒙古人把思台后裔。本来这样的家族是很难获得朝廷的信任,但焦栋的曾祖父焦礼曾经镇守宁远三十多年,在宁远立下了赫赫功绩。焦礼是明英宗时期的一代名将,在宁远屡破朵颜三卫,打的朵颜三卫都畏惧焦礼。也正是因为焦礼镇守宁远之功劳,焦礼获得了东宁伯的爵位,已经传承七十来年时间,到了现在东宁伯家族和汉人没有区别。东宁伯家族也是朝廷颇为倚重的勋贵家族。
焦栋本人也是继承先祖勇武,镇守过宁远。
目前在京营组建骑兵部队。杨一清非常欣赏焦栋的能力和勇武,在草原打仗,正需要焦栋这样熟悉骑兵的将领。
不过皇帝推荐沈希仪,杨一清也无法反对。杨一清心中是看不起西南武将,因为西南那些武将面对的都是土司部队。那些土司部队,都是实力有限。西南地区打仗最困难的从来不是对手实力有多强,而是中原部队不适应当地气候和当地地形。沈希仪虽然在广西镇压土司部队当中战功赫赫,但这样的战功杨一清并不是很认可。相比起来北面的这些部队,面对的才是真正实力强大的草原部队。这是杨一清的想法。
当然杨一清是老奸巨猾的大臣,越老越妖,是不可能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特别是沈希仪,这可是朱厚熜的爱将。从广西一路提拔,到现在担任四川总兵。协助王阳明镇压四川土司,这两年在四川镇压了不少不听话的土司部队。
沈希仪非常熟悉西南那些土司。因为他从小就在广西和那些土司打交道,和他们的部队打仗。
镇压他们,那真是手到擒来。
王阳明和沈希仪配合,四川那些大小土司谁也不敢怎么样。
现在皇帝要提拔自己的爱将,杨一清无法阻挡。这样大的事情,皇帝想要用自己的爱将,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臣也认为他们很合适。”
李钺表达赞同。
道:“到时候蓟州做策应。周总兵(周尚文)出兵牵制住鞑靼左翼的察哈尔万户,给草原部落一个欺骗行动,掩护宣府和大同的行动。”
李钺指了指蓟州。
宣府和大同要直捣丰州,需要一些配合。最适合的就是蓟州的军队,特别是周尚文这个打出蓟州大捷的名将。周尚文出兵,会迅速吸引草原部落的目光。
就连鞑靼左翼,察哈尔部落都会关注周尚文的行动。整个草原部落都会关注周尚文要干什么。
这是最好的掩护。
朱厚熜点头。
李钺说的是,要进行战略欺骗,声东击西,完成对于丰州的打击。朱厚熜的目的一直就是丰州地区,还有就是旁边的河套地区。
控制了丰州,抢回河套地区,然后再封锁鞑靼部落,效果会更好。
“京营准备放在哪里?”
这么大的战争,最后京营肯定是要出兵的。
可是京营出兵,动静太大,很难瞒得住草原那些部落。同时京营要动,就必须要离前线近,只有这样才能够迅速支援前线战争。
“延庆和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