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千百年来,儒家士族一直强调的劝课农桑,抑制商贾,是错的啊!
梁帝感触颇深,长叹了一声,欣慰地拍了拍皇甫胤善的肩膀:“很好,你学到了不少。”
对于梁帝发自内心的夸赞,皇甫胤善自然明白,其实夸的不是他,而是沈安。
他谦虚地拱了拱手,趁着机会上谏。
“父皇谬赞了,儿臣只是照猫画虎,学了个皮毛。不过儿臣以为,如今土豆高产,解决了粮食问题后,父皇不论是东迁还是重掌乾坤,日后第一条国策,便是效法沈安,建立学院。”
“以朝廷和各地官府为名,开办官学,不仅教授识文断字,也开设各种技术学堂,同时免除百姓学费。”
梁帝深以为然,只是他却又摇了摇头。
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他要面临好几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首先,国库能否拿出这么多钱粮开办免费的书院。
其次,沈安培养了那么多的手艺人,他
能开办各种工厂,将所有人都安置好,朝廷却未必能做到。
还有,谁来负责教授技术呢?
要知道现在的工匠,大多都是父传子,很少对外收徒的,否则岂不是把自己的饭碗拱手让人?
他道出了心中的难题,脸上露出苦涩的笑意。
皇甫胤善却不以为然的说道:“父皇尽可放心,钱粮问题沈安采取的是公营商铺,回收民间银钱,这种模式,朝廷尽可照抄不误。”
“至于安置手艺人,其实也并非难事。铁矿、硝石矿、石炭矿等矿场便能安置大量的人,而且因此衍生出来的运输,也需要大量的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