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派是缓战派,不是不战,而是缓战,做好万全准备之后再战。
缓战派的代表是礼部侍郎王清选。
“陛下,鞑靼部入侵,事起仓促。如果我们仓促出战,恐怕中了他们的圈套。”
“不如,先派出使团,宣谕、申斥加警告!”
“如此做,是因为大明初建、国库不足。北地各要塞,要按照陛下提出的修墙、屯粮之方针,不主动出击,耗敌耐心,待其自去。”
王清选的说法,倒也合情合理。
朱元璋第十九子被封谷王,建藩于宣府。
在就藩之前,朱元璋特意向谷王提出了修墙、屯粮之方针。
谷王按照这一方针,修建了常峪口至大境门60余公里的长城,还将边塞小城宣府扩建为周长24里的边塞第一大城。
谷王的做法,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肯定。
王清选搬出了朱元璋的方针,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耗敌耐心,待其自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因此,不少官员特别是礼部、都察院的官员们都站出来,支持王清选的缓战建议。
「派出使团宣谕、申斥加警告?难道嫌大明死的人少吗?」
「派出使团是在双方还没有撕破脸的情况之下。」
「鞑靼部已经死杀了大明使团,你再送个使团过去?」
「不主动出击?大明何时成缩头乌龟了?」
听到朱允熥的心声,朱元璋很是欣慰。
咱三孙这次是真要跟鞑靼部干一场了。
那天看过朱棣之后,朱元璋和朱允熥好好谈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