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放置门板的沟槽,也有了一层厚厚的包浆。
老商铺的门面通常都是这样。早晨开门下门板,晚上“打烊”上门板。门板一般每块近3米高,40-50厘米宽,5厘米左右厚。
这种传统木板门过不了几年,在镇上就会销声匿迹。替代它们的,就是看上去漂亮又方便的现代玻璃木门。
过去学生意的(徒弟),每天早上起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下门板、扛门板,开门营业。晚上“打烊”按次序再上门板。
上门板看起来简单只要花点力气就行,但也有点诀窍。
首先必须按排好的次序一块块地上,否则就会卡住上不进去。
店家就在门板上用毛笔简单写个号:1、贰、叁。以此类推,以免出错,弄错了次序门板上不去。
上、下、扛门板都是体力活。开间大的商铺有好几樘门板,近二十块也够忙乎一阵,这活多由男性承担。
再过个一二十年,这种老物件就基本找不到了!
等进入二十一世纪,满大街都是卷帘门、防盗移门,人们又开始怀念这种古老的韵味儿。
这种店铺现在已经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少了。就李少云所见,这几年已经有好几家店铺拆掉了老式门板,换成了新的合页门。
李少云刚到镇上的时候,还很是纳罕了一阵子。
后世她几曾看到过这种店铺门面?
除非特意去一些村落式的观光景点或者古镇,才可能看到这种店铺。
可惜那会儿她哪有那个米国时间和金钱去看这种东西?
李爸李妈到镇上开店,她才有了这个机会。好几次特意跑过去,就为了围观人家店老板开关店门的时候怎么上下门板。
现在从边上过,也是老远就看着舍不得移开视线。一直走远了,还恋恋不舍地回首。
这些人和店铺,构成了现在小镇一派的悠闲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