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为何如此肯定?”
孙武感到十分好奇。
而李然则是解释道:
“咱们不妨从头再理一遍,长卿可还记得群舒之战?”
“当我们率军赶到舒鸠城外的关隘时,吴王诸樊几乎亦是同时赶到,若没有人给他时刻通风报信,诸樊又何以能够算得如此精准?”
“还有,在他们江淮流域的游击,此等战术,若是无有其内部极为准确的消息,吴军又如何能够每每得手?”
“另外,在楚军刚刚攻打朱方城时,庆封可谓把楚军是耍得团团转,而且几乎每一步都能料楚于先。楚军仅在朱方城所折损的就高达万人。他们城中仅万人,又是如何做到每次都能提前料定楚军攻城的时日的?”
“庆封虽有宋国,鲁国等国的物资援助,可他毕竟是做到了仅仅靠着不到一万人,硬生生守了半年之久,若说他在楚国没有内应,长卿你信么?”
原来,李然从一开始就笃定楚国内部有奸细。
毕竟朱方城的战事实在拖沓得太过于诡异了,根本不符合常理。
就算朱方城的城防再坚固,再如何易守难攻,可实际上的战斗力差别摆在那里,庆封又不是什么神人,他手下的那些兵将也不是什么天兵天将,难道还能以一敌百不成?
楚军以数倍之力攻城,就算是二比一的换人头,庆封的守军也早应该被换了干净,又何以能够坚守半年之久?
这其中的古怪,难道不值得人深思么?
“先生,若楚军之中真有庆封的奸细,那此次楚国率数国联军攻打朱方城,我却为何还能生擒住庆封?”
孙武又问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庆封若在楚军之中真有内应,那他孙武为何能够如此轻易的潜入城去,并直接生擒了庆封呢?
庆封若早就得到消息,又为何不早做防备?
“这不难理解,你潜入城中,与伍举里应外合的计策,有几个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