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舍又高兴。
蔡邕有一子两女。
儿子已经去世,小女儿也已嫁人,身边就只有蔡琰这个大女儿一直陪着他。
所以,蔡邕十分疼爱蔡琰。
现在这个宝贝女儿要出嫁了,他心里难免有些不舍。
不过,他也为女儿能嫁给王也而高兴。
王也是什么样的人,他这两年已经看得很明白,女儿跟着他很放心。
更何况,王也对他有救命之恩。
还有,女儿对王也的心意,他都看在眼里。
女儿等了两年,不就一直在等这天吗!
其实在汉朝纳妾并不需要这么隆重。
给了彩礼,用小轿将对方抬回家就行,甚至连婚宴都不需要举办。
王也这次可是按照娶妻的级别办的,只不过取消了那些复杂的过程。
送完彩礼,今日就可娶蔡琰过门。
蔡邕将王也迎入正堂,分宾主落座后便聊了起来。
两人谈了一会,便聊到了蔡邕最近准备开馆授学的事。
蔡邕创飞白书字体,校勘熹平石经,参与续写东观汉纪,是当世大儒,他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
他来到晋阳城后,就有不少人从各地慕名而来向他请教学问。
这些人中也不乏后世名人。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诸葛亮。
此时诸葛亮也只有十三岁,跟着哥哥诸葛瑾前来游历求学,还是个有些羞涩的半大孩子。
由于这些人越来越多,蔡邕便萌生了开学馆的想法。
王也一听,眼睛顿时就亮了。
对呀,自己为何不在并州大力发展教育。
这样不但能加快并州的发展,而且能吸引大量的人才。
再说,历史证明,要想加快一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是重要一环。
当然,王也绝不会做那种将现代学科和教育理念直接硬塞到这个是代的想法。
要知道,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他可不想学王莽。
他采取的办法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中,改变这个时代,促进这个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这第一部就是施行百校兴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