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打败邵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过好在现在双方算是达成了一个初步的联盟计划,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嘉禾。
随后的几个小时,楚欢依然是一个电影院一个电影院的进去,但都不会看完了,每部电影看二十分钟左右,就会出来,更多的是了解一下台北的电影市场,从而分析出整个台岛的电影市场。
其实刚刚西门町各大电影院门口的巨型海报已经说明一些问题了。
在此时的台岛,主流的商业电影,其实就是以邵氏为首的香江商业电影,以及台岛本土以琼鹞小说改编的文艺电影。
没错,文艺片一样可以成为卖座的商业电影,这和台岛的电影文化是相关的。
台岛此时的电影政策,与后世国内电影的审核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各类审查足以让台岛的电影公司欲仙欲死。
其实台岛的电影行业也曾经辉煌过,但这个辉煌的时间太短了。
60年代,台岛电影事业迅速发展。
制片厂由1963年的41家增至1970年的124家,影片产量由1960年的30部增至1970年的163部。
1966年台岛故事片产量居世界第叁,仅次于曰本和印度。
1963年《街头巷尾》一片问世,开创了写实主义先河。
台岛电影界出现了“健康写实主义路线”,强调影片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要追求人性美德,引导人们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遵循“健康写实主义路线”拍摄的《蚵女》一经上映,立刻引起了轰动。
该片获1964年第十一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接着《养鸭人家》完成与观众见面,这是一部描写居住在台北澹水河畔养鸭人家的艰辛生活,影片中的养鸭父女相依为命,故事曲折,情节动人,催人泪下。
影片题材新奇,构图别致,场景清丽,令人耳目一新。
电影行业永远都是从善如流的,既然这一类的电影在台岛能卖钱,自然是层出不穷了,这期间也出了不少的精品电影。
但好景不长,由于写实主义的影片揭露了台岛社会黑暗面,引起当局的恐慌。
当局严令从严控制和审查此类影片,将原本十分优秀的影片剪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失去影片原来的价值。
以“健康写实主义路线”指导的电影创作之路,从此也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浪漫言情片”,琼鹞的浪漫言情小说改编的电影,铺天盖地而来。
在此时的台岛媒体口中,华国有两种爱情,一种是琼鹞的,一种不是琼鹞的。
1963年,《婉君表妹》上映;《烟雨濛蒙》隆重推出,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
顿时,各家电影制片公司都竟相争夺琼鹞小说的版权,琼鹞小说改编的电影成为那一时期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船》、《紫贝壳》、《寒烟翠》等片相继上映,言情浪漫片的票房价值居高不下。
1967年,琼瑶自行组建了火鸟公司,拍摄由自己小说改编的《月满西楼》、《幸运草》等。
在这一时期,琼鹞的电影成为了台岛电影市场的主流。
而能够与之匹敌的正是由邵氏在台岛掀起的新派武侠电影。
双方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闹得好不热闹。
“看来,琼鹞那边还是要努力啊!”
想到这个时候琼鹞在台岛的影响力,楚欢明白想要敲开台岛的市场,琼鹞现在成了关键。
就在楚欢想着如何攻克琼鹞的时候,楚欢隐约间听到了一个男人的声音。
“二位小姐,你们的形象非常适合做电影演员......你们不用担心,我不是坏人来着,我是电影公司的星探,大导演宋存寿就是我们公司的导演!”
这样的对话引起了楚欢的好奇,循着声音看了过去,结果让楚欢惊讶的是,自己竟然看到了少女版林清霞!
哪怕楚欢对于香江电影的了解不如那些纯粹的港娱穿越者一样那么的清楚,但对于林清霞还是非常了解的。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更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实际上楚欢对于那个时候的林清霞的样貌并不是太感冒,可能是这一类的电影演的多了,所以林清霞的身上多了一些英气,却也减少了一些女星的柔弱气质。
但这个时候的林清霞不同,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个时候的林清霞应该刚刚高中毕业,一脸胶原蛋白,少女气质十足,身上没有后来的那种英气,更多的是少女的青涩。
此时的林清霞才是楚欢心目中颜直最高的时候。
在林清霞的回忆录内曾提到过,她在高中落榜之后,与朋友闲逛西门町,偶遇星探,然后拿到了星探的名片。
不过林清霞当时并没有答应星探的邀约,是在后来给星探打了电话,然后才进入娱乐圈,更是在明年主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琼鹞小说改编的《窗外》,在台岛一炮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