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们只要有一口吃的能活下去, 就会安安份份的,不是谁都热爱搞事情。
开荒垦田,兴建水利, 一步步推进中, 开出来的几万亩土地全记在官府名下, 沐晚晴弄成了集体农场,统一管理。
这开荒的难民们摇身一变, 跟开心农场签了协议, 成了农场的长期雇工, 生活安稳下来。
牧草种子洒下去, 水一灌溉, 就存活了。
等明年一半种小麦, 一半种棉花。
时间飞逝, 水木农庄的棉花终于可以采摘了, 沐晚晴亲自赶过去,来了一波技术指导。
棉花采摘是全人工的,需要大量的人手。
沐晚晴亲手采摘下一颗洁白的棉花, 放在手里端详,心情挺激动的,这哪是棉花, 分明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采摘下来的棉花全运去晒场,晒了几天全干透了,接下来就是净棉工作。
这一天, 都司府的大小官员都被邀请参加,个个好奇的看着几个怪模怪样的机子, 上下各有一个轴子, 上面的直径小, 下面的直径大,还有一根摇臂,三个口子。
一人摇动摇臂,两个轴子朝不同的方向转动,洁白的棉花倒进上面的口子里,不一会儿,棉籽和纤维棉就分离了,流向不同的出口。
孙同知都看呆了,“县主,这是什么?”
“是专门用来去除棉籽的轧车。”沐晚晴还嫌这不够先进,但,眼下的材料和工艺有限,只能做到这种程度。
接着,大家又看到几名壮汉用四尺大弓击弦弹棉,去除杂质,让棉花松软。
三名壮汉共同操作一台40锭双面纺纱车,一共二十台纱车,六十人一起运作,纱不停的产出,这壮观的一幕让大家看直了眼。注(1)
织布机本身就有,沐晚晴稍作改良,功效更强大了。
看着一叠白布成形,孙同知忍不住上前摸了摸,软软的,很细腻。
他大为欣喜,“要不是亲眼所见,我都不相信棉花能制成这么软的细布。”
他终于知道沐晚晴为何能以棉花得封县主之位,这棉布比麻衣柔软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