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他才多大?不满十岁,尚不满十岁,手脚还没发育完全!现在他打黄土砌窑门干得比谁都好,四脚勤快,嘴巴又甜,几个师傅争抢着收他当徒弟。那天酒桌上都已经说好了,年后就让小孩去学手艺,以他的机灵劲儿,兴许用不了几年就能出师,可以堂堂正正靠手艺吃饭。
差一点,只差一点。
“他也许能成为一个对湖田窑来说不可取代的好工匠。”
“不可能。”徐忠笃定,“那小子我知道,性子急,坐不住板凳。”
空气里静了一瞬。
徐稚柳想起那一晚浓稠的夜色里小工凝视他的一双眼睛,被热泪盛满了不甘与屈辱。他又凭什么呢?随随便便给一个人的一生下定论。
时年缩在角门后,眼窝里汪着水。徐稚柳是被几个管事紧急叫回来的,这会儿一个个也杵着不动,像尊尊门神。
这话怎么说,伤人吗?习惯就好了。然徐稚柳一根扁担似的筋骨,怎么可能习惯?
“叔父,你为什么总是这样?大家一个窑里同吃同睡,同气连枝,如果连你都轻视他们,谁又会看得起我们?”
徐忠似斗败的公鸡低下脑袋:“我们要谁看得起?做生意的,求的难道不是安安稳稳吗?”
“他今日能杀小工,明日就能杀管事。”
“不会的。”徐忠越说声音越低,“我去求他高抬贵手。”
“叔父,你去没有用。”
徐忠看过去,那少年的嘴角已然没有笑意,这些年也很少看到他笑。如果说湖田窑是行驶在海上的一艘巨轮,那他徐稚柳便是巨轮旁一叶扁舟。看似同向而行,实则迷雾缭绕。他心里装着太多事,谁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可正如初次见面时少年给他带来的笃信,过了这么多年,依旧笃信,甚至还添了几分温暖。
徐忠忽而眼含热泪,背过身去。
就在这时,一小厮莽撞地冲了进来,那语气甭提有多兴奋了。他看也不看当下的情形,大声道:“东家!安庆窑的小神爷来了!”
时年拦不住,任小厮拽着少年往前一推,眼里满是八卦的神采。
梁佩秋堪堪站稳,对上数双眼睛,紧张地满嘴哆嗦,半晌也没吐出个字来。徐稚柳见状终是一笑,问道:“你怎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