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没有到夏天,中原的庄稼都还在茁壮的生长阶段。
这个季节调动大军,到处筹措军粮又是一件非常上头的事情,且一次调动大量的士卒,一定会导致大量的农田失去劳力,形成恶性循环。
曹操思索再三,一时心中颇为茫然。
一直以来,曹军只要打大仗,曹操一定会率军出征,这已经形成了惯例,现在他手下还能调动又值得信任的大将少之又少,而其中的一个……
说实话,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曹操真不想让他趟这趟浑水。
“召,元让!”
夏侯惇字元让,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
他可以自由出入曹操的卧室,不用提前通传,他可以给曹操提供任何意见,不用研究措辞,不用考虑礼节,甚至曹操都不想让夏侯惇在名节上成为自己的手下。
这位曹军功勋从多年前就开始就任河南尹,将残破的雒阳一点点修建好,并且亲自带着士兵一起修建水利,开辟荒地,让曹操治下的中原产粮区成功度过了多次旱灾、蝗灾,为曹操的战斗源源不断提供力量。
虽然他在军事上能力比较一般,但他如当年的魏绛一般擅长处理与当地百姓的关系,如果将他放在荆州,能早早平定众蛮夷,缓和南北关系,反正打仗的事情有乐进,倒是也说得过去。
但是夏侯惇这个人有个比军事上不足还致命的缺点——
此人性格刚毅却极其清廉简朴,不治产业,自己得到的财务等风头过了就全分给手下,这种行为简直是离天下之大谱,很容易对曹军的基层体系造成巨大的破坏。
曹操当年在雒阳北部尉上犯病吃过亏,之后痛改前非,从顿丘令开始摸爬滚打,不再凭借年少时刻的热血和抱负过活,这才渐渐组建出了这支虽然奇葩但是战斗力确实极其强悍的大军。
他之前曾经多次暗示夏侯惇千万要改改自己的毛病,千万不要我行我素,一定要明白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夏侯惇依然坚持己见。曹操也不明白他这种名门之后为什么会跟一群蝼蚁一般的屯田兵共情,可现在,曹仁被困江陵,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冒险南征,荆州的战事极其紧张,更需要夏侯惇这样的人物坐镇,但愿一切能格外顺利了。
·
关平接到蔡瑁的消息开始就知道这一仗已经接近成功。
他当下毫不犹豫,他立刻通知驻扎石阳的司马孚,说要打大仗,这一仗关系重大,军粮要好好囤积。
但是有个条件,一定要保证自家军士吃饱喝足。
司马孚闻弦知雅意。
他虽然不是关平的亲信手下,可对军中的种种龌龊事已经有相当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