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总,我就知道你有古怪。说吧,捡漏了?”
夏炎笑笑,在一堆废弃砚台里,找出一块外表毫无亮色的砚台。
乾隆,郑板桥的字样很显眼。
夏炎两眼冒着精光,很兴奋地吹了吹灰尘。
文馆长在旁边看了直摇头:“你什么眼神,放着2000万的文物不看,看那块破砚台干嘛。人家经理不是说了,这提款是有问题,肯定是赝品。”
夏炎神秘一笑:“你也这么认为?”
“应该是吧,来我再仔细看看。”文馆长拿在手里,仔细看了几圈,“没什么啊?普通的砚台而已。”
“那您可真看走眼了,这块真是郑板桥的砚台。”
“这不可能。”文馆长摇了摇头,“刻字印章,经理说的很清楚了,不符合逻辑。”
夏炎又是一笑,抓起砚台,在石板上轻轻一磕,砚台上顿时出现一道道裂纹。里
面露出乌黑铮亮的光泽。
文馆长一拍脑袋:“我大意了。我怎么就忘了这是一层胎泥。”
古代砚台爱好者,为了保护砚台,常常用一层胎泥把真砚台藏在里面保护起来。
这砚台本来就落满了灰尘,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
至于说乾隆,郑板桥的字样就更好解释了,这是收藏着所做的收藏说明。这砚台怕是古代收藏馆里的藏品。
这次捡漏真是源于疏忽,如果经理看仔细点,这砚台恐怕是跑不掉。
难怪夏炎一买买下一筐,就是为了混淆视听,原来是这么回事。
文馆长,笑着指了指夏炎:“你可真行,真是一对火眼金睛,怎么就一眼盯上了。我怎么就不行。”
夏炎任由老人家感慨,自己拿着小刷子将胎泥清理干净。
一个精致的砚台出现在他们面前,这也是端砚,但是材质就至少20倍买价。
砚台除了有郑板桥的刻字,还有阴刻的一个特殊印章。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郑板桥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难得糊涂。以及他对四个字的跋语。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
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传闻宦海沉浮的郑板桥喜欢用“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长字印章落款。这正是映射了郑板桥的仕途。
这十二字印章几乎和难得糊涂一样,是郑板桥标志性记号,此砚台极大可能就是真迹。
文馆长倒吸一口大气:郑板桥的东西,哪有掉下千万的,加上这一方端砚,3000。5000万是合理区间。难怪夏炎宁肯拿着一筐砚台,像珍宝一样。
“夏总,你赚大发了。”文馆长拍了拍夏炎的肩膀,不知道该说什么。
夏炎独留下这块郑板桥砚台,然后将自己所选的三件宝贝一起拿出来。
夏炎将唐代瓷砚台,挪动到文馆长的面前。
“老文,这个瓷砚台是唐代的真迹。虽然不起眼,也值百万,你是研究唐宋文化的专家,这个送给你最好不过。”
“送给我?这也太贵重了吧!”
这东西文馆长也曾怀疑过是唐代物品,但苦于没证据,所以没下手。但现在夏炎也这么说,那它绝对就是,这将给他的唐朝文物收藏填补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