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吃到日头归西了。马车附近,围了不少人,七嘴八舌的。村里人都好奇,那马车宽大,坐里面得多舒服,这定是什么富贵人家啊。
见董梅过来,赶紧围了过来。
李勇见状,隐约知道要发生什么,正要出面制止,却被董梅拦住,“叔,我也没露过面,今个让他们说,咱也一次解释清楚,免得日后不服。”
董梅说完,转向张裕,“张师傅,让您看笑话了,要不您先行?”
“哪里哪里,我不急,您先处理。”张裕笑道,他也想看看热闹呢。
慢慢地,人多起来,见李勇不发话,声音越发大起来。他们早就想找董梅说说,可是李勇有言在先,谁都不能去她家扰了她静养,否则就别怪他翻脸。
这个道她家儿子力气大,凭啥竹编工坊不收啊,都是乡里乡亲的,都不帮衬点。
再有,同样是做一天工,凭啥工钱不一样,一个手指头还有长短呢,到哪做工都是按人头算的,在自家门前做工还这么算细(计较的意思)。
这不合情理。
那边几个妇人越聊越来劲。
可不?她家儿媳手巧,针线活好,那长庚家的也不收。
她当大家不知道呢,绣活也是梅娘的生意,接着又到董梅跟前告状。说秀云定是得了人家的好处
她没钱送礼,才不收她儿媳做活。
更有甚者,那些活做不好的、做得慢的,心术不正的跟着起哄,“还真是,我外甥女针线活也好,她说不要就不要。”
“梅娘,你得给我们做主啊。”
“我可听说了,如今去她家都得端着大笸箩去才行,那田秀云不知得了多少好处,以前见她柔声细语的,还真是看不出来。”人群后面的人道,说得有鼻子有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