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能这么说,像董梅家这样的是不多。但哪家不缺壮劳力,别人怎么不捡几个白干活的,单就她愿意捡,说到底还是金水家的心善。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金水在村里可是出了名的人好心善,他婆娘离开李家,那么艰难,还不是一样帮衬着那几户特难的人家。尤其是对老寡头家,只要那两孩子去了,在他家院子帮着拾掇拾掇,左一声奶右一声奶喊着,那瞎老婆子眼睛都亮了许多。
人梅娘不但心善,还有股子魄力。
哥仨敲门进了周家,老两口正在院里忙活。
周扁头一见,便知晓他们的目的。他眯缝着眼,打量三位大小伙子。志明带着弟弟们恭敬地喊着叔、婶子,不待老爷子答话,赶忙接过陈婆子手里的簸箕,帮着把东西放在搭好的长板凳上晾晒。
人老成精,周扁头见这哥三眼睛清亮,是正派人的苗子。他们随董梅喊他叔,倒是把他喊年轻了。
他捋了捋白胡子,笑道“你们过来,我这有些竹片,扛去打个隔断足以。”
哥仨见老人家慈祥,心里一阵高兴,跟着老爷子去了柴屋。周扁头一边指挥他们把竹片捆绑,一边叫他们怎样把竹片扎成竹排。
古代可没有那么方便又便宜的铁钉子,木头连接之处都是要榫头和榫卯来加固。
绑了两大捆竹片,又拿了一把砍刀斧子,他们先带着回了茅屋,这竹片定是不够,哥仨又跑了一趟。
“孩子,这几件旧衣裳是老头子年轻时候穿过的,你们拿去将就着穿吧。”陈氏特意翻了箱底,自己放的东西摸着位置就找到。她感觉这两天眼前的光亮比以前似乎好点。
接过衣裳,三人道了谢,扛着东西回了茅屋。
要说志明还真是个聪慧的,对这些活计上手很快。他按照周扁头教的法子,指挥着志宏志远,一阵功夫就把竹片扎成一宽宽的竹排样。按照董梅的意思,把这厅隔成前后两间。
里间就是他们的卧室,靠一边挂了个门帘。志明还在竹片上安上几个竹叉,便于挂点衣服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