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就业跟自己大学所学专业不对口,那么这种所谓的高等教育的意义几乎为零。
可是后世的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有几个跟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
甚至再不客气点,说那种所谓的高等教育意义为零还算夸奖了。
怕就怕在因为上了所谓的大学,从此把一个人变成半瓶子醋,高端的工作干不了,低端的工作不想做。
于是啃老的啃老,躺平的躺平。
几乎就是原本好好的劳动力,因为学了几本酸样文章而变成一无用处的半瓶子醋。
最鲜明的写照就是,这些年最低级,最苦最累收入最低的建筑工,到了三十年后因为无人肯干,而让建筑工变成高收入人群。
如果大学门槛依然高,让那些落榜生早早地立足社会,面对现实,社会上会少很多眼高手低的半瓶子醋。
要知道,含金量极低的大学生所学的东西当不了饭吃,但是在学习这些无用知识的时间里,错过了本该获得一技之长的机会。
到了老大不小,身无长技进入社会,相当于光着身子,从零开始。
既错过了立业的最佳时机,也导致失去成家的能力。
后世那些基数巨大的不再年轻的单身青年,非是不愿结婚,实在是没财力、没能力结婚也。
至于后来国家发现这个问题,开始在某个阶段截流,而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虽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在效果上,总是慢了半拍。
在所有的家长,整个社会的心气都提高到最不济上大学,怎么也得考个研,有能力再上个博士的时候。
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沦为了龙凤梦想破灭家长们的托儿所。
职教出来的学生,干了对口专业的,占比率并不高。
即使是名校出来的高材生,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后世,离开了原来的技术方向,其知识几乎毫无用处。
这种所学知识毫无用处的现象,在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的IT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