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每隔三天就有一部大片公映!
可能是暑期档或者说消耗了太多了观影热情,导致这几步大片没有一部票房破十亿!
好莱坞都快哭了!
中国市场真尼玛神奇,这样的被公认的大烂片能卖十亿,居然才卖了不到八亿!
必须要提一下,诺兰大神的新作,开拍之前,就有一堆人吹能拿奥斯卡…
搞不懂诺兰为毛要拍,这本来就不是什么值得歌颂的事情!
可能是因为诺兰本身就是英国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的转折点——英国正式参战了!
知道为啥只能从被围困海滩开始拍摄,只能从小兵的角度开始拍摄不,因为‘敦刻尔克’起因就是英国军人贪生怕死不给盟友法国打招呼自己偷偷扔下阵地和盟友逃跑,导致法国军队士气崩溃,不战自溃,几十万大军被德国人轻易击溃,更过分的是,在敦刻尔克拼命阻止德国人进攻的还是法国人,而英国人跑到海滩坐船逃命后把给他们断后的法国盟友给果断扔了!
呵呵,法国三个月投降,英国人的责任比法国人还大,本来是法国对德国一打一,英国人这猪队友弄成了一打二。
所以诺兰只敢拍小兵,只敢拍后半段,要不然英国人得被全世界骂死,所以只能拍摄小兵可怜兮兮的想回家,拍摄低级军官还要等法国队友,这电影完全是帮助英国人洗白。
所以一帮人踩捧的时候,真特么讽刺,是根据利比亚撤侨和也门真实故事为背景创作的电影,被一帮人骂成给政府歌功颂德,骂成小红粉,而这部真正为英国政府洗地的电影,却被他们捧上天。
当然我无意抨击诺兰,人家是英国人,帮英国说话,为英国遮丑无可厚非,可能我们的一些人也一样,他们热爱英国,看不得英国被抨击!
人家法国人心中自有逼数,法国报纸就批评电影,说十几万法军为掩护英国浴血奋战,这下到好,法国军人除了在开头露了一下脸,而且对盟友态度也不好,剩下的形象就是扒死人衣服到处逃窜蹭英国人船的形象。整个电影看不见真正在抵抗的法国人。
对了,有件事大家可能不知道,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国指挥官也就是后来的缅甸军指挥官,在不通知中国军队的情况下突然逃跑到印度,还把后勤物资全部销毁,导致在前线抵抗日军的中国军队断了后勤,最后大批中国军人没有死于日本的子弹,死于后勤缺乏,这货果然是狗改不了吃屎。
当年张伯伦那届政府干的事情英国人都觉得丢脸,偏偏一帮中国人倒觉得逃跑有理,卖队友合法了。
自己被德国人天天炸的时候,盼星星盼月亮等来美帝的援助,德国人自己作死把绝大多数兵力投入到苏德战场,才有你英国的今天。
现在可好,苏联变成尸体了,大家都想踩两脚,斯大林格勒没人拍,莫斯科也没人拍,偏偏敦刻尔克就成了伟大胜利。
当然,诺兰导演很厉害,他在尝试了新的拍摄方式和叙事手法,老实说,他这种咖位的大导演敢于这么用心的方式讲述故事,本身就值得鼓励了!
对很多熟悉诺兰电影风格的观众来说,不是一次很好的观影体验,全片太视觉化了,抛弃了大量的文本和对白,加重了对调度和剪辑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