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眼下稳健点不够多,马谡甚至会立马花费六千点,查看曹叡和孙权属性。
看看他们的子民和军队,到底下降了多少。
其实,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前,马谡也有点不明白,为何魏国铁了心要打吴国,常常一言不合就大举伐吴,但伐蜀一直非常谨慎。
曹丕在位七年,组织过三次伐吴,曹睿也组织过多次伐吴,每次都轰轰烈烈。江陵之战、东兴之战,打得惊心动魄。
魏国伐吴,说打就打,打了就打了,输了就输了,一直都是干脆得狠。
但在伐蜀上,魏国就磨叽多了。
汉中争夺战,曹操磨磨蹭蹭准备了大半年才出兵,结果刚进去打了两个月就顶不住,退出来了。
曹真伐蜀,出兵前陈群、司马懿、曹真,三个顾命大臣叽叽歪歪了很久,最后才确定三路出兵。可一出兵就遇到连绵大雨,被困在山道里一个月,连蜀国的毛都没摸到,就草草退兵了。
退兵之后,曹爽、夏侯玄还成了魏国朝堂上的笑话,为时人所讥。曹真也因此忧郁成疾而死。
即便是到了三十年后,司马昭决心伐蜀时,满朝上下也全都是反对的声音,连征西将军邓艾都表示反对,全国上下只有钟会一人表示支持!
所以,魏国一直不太想去打蜀国。既捞不到什么好处,还容易给自己搞出一身毛病来。
伐吴一直是魏国的优先选择。
这其中的原因,马谡也是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才逐渐明白过来。
站在后世的角度,一眼就可以看出,要取江南,需先平蜀。只要先灭了蜀,占据长江上游形胜之地,而后再顺江而下,顷刻间就可以覆灭吴国。
但站在这个时代,包括魏国君臣在内,全天下人都没有这样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吴国是历史上第一个以长江立国与北方长期对峙的势力!
魏国能够借鉴的,只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平蜀中公孙述的案例。
当时,刘秀正是先平定荆州、江东等地,再从陇右、荆州两个方向夹击西川,最后因各种原因,荆州方面的军队变成了主攻,并顺江而上灭掉了公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