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方有亚圣之名。
本人不才,甚至不及孟子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但说起我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我能很骄傲的说,他们绝对可以与孟母相媲美。
为母则刚,为父则强。这句话不假,经历过县城学校的“打磨”之后。母亲和家里人深深认识到一个学校制度、教师、班级同学对我的影响,他们开始着手于寻找适合我的学校。
为此麻烦了不少亲戚朋友,寻了不少地方,找了不少学校,综合考虑后,选择了许庄小学。
许庄小学是一所公办的乡村学校,离我们家也仅仅是两千米左右,家里人最终选择他们的原因,一方面离得近,方便照顾;另一方面许庄小学是乡村学校里面教学质量数一数二的一流小学。
但学校占地面积小,教学环境差,也没有什么体育设施,唯一一个操场也是泥土压实充当的。
外加上没有英语和其他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只教授语文和数学。导致没有多少人选择来这里上学。
在那个县城私立学校盛行的年代,留在许庄小学上学的人并不多,我记忆中人数最多的时刻也不过是区区五百人。
教师就更少了,五百人的学校有着不到十个老师。薪资待遇低,环境差,没有大的上升空间,都是教师不愿意过来教课的原因。
没有办法,新老师招不到,只能邀请退休的老师继续代课。因此,在那个学校里面,大多数都是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老年教师。
最惨的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是男教师,这也是这个学校的一大弊端。小孩子难管,男教师对待学生硬的不行,软的不会,许多家长们不放心把女孩子放在这种环境里面培养。导致这个学校男生居多,女生偏少。
这也是没办法的,我不是说男教师的授课方法不行,只是站在小孩子的成长角度分析。
就拿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男老师更多的是教我们怎么坚强的面对困难,怎样在面对事情时负责任,培养的是阳刚之气。但很少去培养孩子们的柔性。
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中说到:“Inmethetigersniffstherose.”。
余光中先生将其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直译就是:凶猛威武的老虎,有时也能表现出温暖、柔情、细腻的一面,会停下来感受美好的事物。
在许庄小学,孩子们就是猛虎,缺了去嗅蔷薇的心。
母亲选择让我去的原因,是赶上许庄小学改革。
是的。又是一个好巧不巧,我赶上了学校改革,开始有新的老师加入许庄小学,再也不是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学校也开始扩建,开始建食堂、修操场。
但又怎么能说是巧合呢?这是我家里人细细打听,精挑细选的结果。我也因此十分感激我的家人。
我不喜欢把所有的缘分归到运气,又喜欢把该有的缘分归到运气。自相矛盾,又相互依存。
人是矛盾的个体。我们习惯把自己的得失归于某个特殊情况,并高呼这就是运气。仔细想来,除去天灾人祸,哪一份获得不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哪一份失去不是自己后悔的缘由。
所以我不把这归于巧合,但把与这所学校的种种相遇、发生的事情归于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