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明鹿鼎记> 【0300 秀才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300 秀才公】(5 / 10)

至少在汉代,茱萸会已经出现。

茱萸会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葛洪《西京杂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今世人九日登高是也。”桓、费均为东汉人。

事实上,在晋代,茱萸会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风俗了。

“晋代周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唐代,茱萸会有了新的变化,菊花的角色变得重要。

《御制佩文斋广羣芳谱》引唐代李绰《辇下岁时记》:“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

从佩戴茱萸,到簪花,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怀间、胸部,大致与佩兰佩玉的形式相同。

汉代的茱萸会,所佩茱萸,大致也在腰间,或系于臂上。

汉代起源的茱萸会,其特征是: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长寿(辟邪)。

唐代“簪戴茱萸和菊花现象”更加广泛的出现在了社会活动当中。簪花和簪戴茱萸,是有文化内涵的重叠的。

南北朝,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社会力量。

与其它国家相比,西域诸国受到印度文化影响很深刻。

汉代形成的佩茱萸、饮菊花酒的茱萸会,在经历“插茱萸,及重阳节使用菊花代替茱萸”这种中间状态之后,形成了“男女鬓插菊花”的现象,这是男子簪花之俗的直接根源。

但男子簪花在唐代的兴盛,又不完全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自觉行为,而是南北朝时,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后,又经过唐代统治者的推波助澜(并赋予了独特的含义),而逐渐在全社会流行的。

在唐代的正史中,我们找不到男子簪花的记载。可见,在唐代,男子簪花不是主流的文化要素。

但《全唐诗》及唐代的风俗笔记中,对唐代簪花风俗的描写,还是可以看出唐代男子簪花文化的轨迹。

“年少才俊”成为簪花男子的特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