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们叽叽喳喳聚集在了左都御史公房内,你一言我一语述说着从济南传回来的消息。
“吴王所言倒是对宝钞有些许利益,可既然要做那就得把所有后顾之忧都解决了,每日只兑一千两,济南虽为鲁地,受圣人千年教化,但毕竟都是乡民,难民跟风,一有消息传出势必是要搞得人心惶惶的,这还只是一地,这若是天下百姓都抢着兑换宝钞,那还不得弄起民乱来。”
对很多没有锐意进取的人来说,他们要的不是对百姓好,对国家哈,他们只想在自己治下百姓安安稳稳,哪怕麻不不仁,如同行尸走肉呢。
一来要维护表面的光鲜亮丽。
若实在做不到这一点,哪怕百姓衣不蔽体,只要不引起骚乱,即便是安安稳稳的去讨饭那都成。
左都御史杨靖,正是因秉公不贪墨,得到朱元璋的青睐,从户部尚书的位置一步步又到了左都御史。
左都御史对看起来好像是与六部尚书平级,但却有检查百官,闻风奏事的权限。
相对来讲,左都御史要被人尊敬的多。
杨靖做过户部尚书,对朝廷的财政方面了解的要多一些,在朱大福提出以白银兑换宝钞的事情后,他就曾对这个事情做了简单的考虑。
在他看来,朱大福此举是有些冒险,但不失为解决宝钞逐渐贬值,完善大明货币体系的一个绝佳之法。
谷蕸</span>之所以冒险那也情有可原,毕竟海波已平,解除海禁开启海外贸易指日而待。
可若是不解决了宝钞存在的问题,解除了海禁朝廷反倒会被商贾提出贸易体系中。
到时候,朝廷收税要么收不值钱的宝钞,要么收白银直接剔除宝钞的存在价值。
有御史咋咋呼呼把朱大福批判了一顿之后,又与杨靖,道:“杨御史,那朱大福不知使了何妖术,诓骗陛下直接住在了宫外不说,还屡屡与陛下进献谗言,导致陛下的很多决策完全不经六部衙门便直接下达,使六部衙门叫苦不迭,此事的石见银矿,本就该由户部和工部去开采,到最后却是凉国公,三太孙和吴王说了算,听说他们平日里就走得近,更何况凉国公他一个武将,哪负责过这方面的事情,三太孙和吴王不过一没经事的小屁孩,他们哪能担当起这些事情来,我们身为御史,此事实在不能坐视不理啊。”
这御史说的痛心疾首,同时不乏有了不要脸。
说朱大福是不谙世事的小屁孩,要知道横亘在沿海数百年的倭寇是朱大福一己之力平息的。
同时也是朱大福独自一人深入虎穴,在倭国搅动了风雨,倭国彻底对大明称臣纳贡。
现在一切平息了,他们倒是来抢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