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pt><sript>
之后的一段时间,周德兴黄子澄之流多次上奏章,或是在朝会上褒奖朱大福。
除了提及朱大福名下那些产业为大明所做出的吐出贡献,剩下更多的则就是朱大福麾下的五万兵丁。
不用于之前质疑朱大福兴明学堂,以及异姓封吴王的反对意见,这段时间,每次上早朝都会有人提出对朱大福给予褒奖。
早朝将要结束,兵部的一个侍郎上前从班位上站出,握着玉圭,道“陛下,吴王殿下练兵有方,又有新式火器,较之当下军中确有优势,请陛下降旨褒奖,唯有如此,才可让天下拥兵之藩王,以及军中之卫所努力精进练兵之法,并革新于武器。”
此人出言,附和之人一大堆。
有真心实意的,也有听了黄子澄和周德兴安排对朱大福捧杀。
蓝玉这些本真心支持朱大福的淮西勋戚,倒是在之前咨询朱大福后,任何事情都持观望之态,并不会去贸然行动。
就像这几日这个事情,无论奏请褒奖朱大福的人有多少,蓝玉这些人就站在一旁默默观望,并不会马上出言。
该何时褒奖朱大福,朱元璋远比这些人上心。
更何况,朱元璋像给朱大福的可不仅仅只是吴王藩王。
无论下面说的人有多少,朱元璋自始至终都不会言语,没说到这个事情,朱元璋都是摆摆手,直接道“行了吧,没别的事退朝吧。”
朝会如此,朝臣上的奏章依旧如此,凡是有关褒奖朱大福的,朱元璋都会留中不发。
至于朱元璋到底是何意思,一般人的确很难摸准。
你说不看好朱大福,那就不会在很多朝臣不同意之际,依旧还坚持封朱大福我吴王了。
你说看好朱大福,在这种本该褒奖的情况之下,也就不会置朝臣之奏请于不顾了。
张信,景清,戴德彝三人下了值,一道往朱大福家中而去。
普天之下谁都知道朱大福是他们三人的恩府,拜访朱大福也没有需什么藏着掖着的地方。
他们若为了避嫌,与朱大福脱离了关系,那才是真的要被人戳脊梁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