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阳校长被陈背篓的言论所震惊,他严厉批评了陈背篓颓废消极的思想,说:“你这么想,是急功短利,是近视眼。”
徐朝阳校长同样对油坊门人的短视和无知感到愤怒,他耐心开导陈背篓:刘爱雨充其量是一株禾苗,你看见她结了一个棒子就眼红了?但陈望春是一棵大树,参天大树,他是要做栋梁的。
要做一棵大树,就不要和一根草比。
徐朝阳校长形象生动的比喻,化开了陈背篓心中的郁闷,使他豁然开朗。
一缕春风吹进了他的心田,他觉得天朗气清、百花盛开,对啊,人的眼光还要放长远些,不要只看见鼻子尖,刘爱雨和陈望春是一场长跑,比马拉松还长,现在,刘爱雨跑在了前面,那么两年三年五年之后呢?陈望春必赢,刘爱雨必输。
徐朝阳校长坚定地站在陈背篓一边,他努力劝说着家长,不要鼓动学生辍学;他多次呼吁:不要被蝇头小利所惑,而误入歧途。
但家长们说,我们就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些云里雾里的东西,我们才不稀罕呢。
陈背篓不屈服于刘麦秆的压制,他顽强地为陈望春发声,徐朝阳校长说得对,忽视遗忘陈望春,是对教育的侮辱和践踏。
陈背篓开始热心地关注北京。
之前,北京是遥远的地平线上的海市蜃楼,不可触及;北京在三十三天之上,与油坊门的小老百姓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但是现在,通过陈望春,陈背篓和北京发生了亲密的关系,他关注着这个城市的一举一动。
每天晚上七点,陈背篓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
陈望春考上大学前,陈背篓家没有电视,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买一台电视机,怕影响陈望春学习,只是个美丽的借口。
陈望春上了大学后,陈背篓希望通过陈望春了解北京的希望破灭了,一是陈望春假期不回家,二是他从不写信。
家中收入有限,为供陈望春上学,陈背篓省吃节用,一个子都不敢乱花,以至于刘麦秆大肆宣扬说他半年没有闻过肉味,但为了了解北京,陈背篓还是咬牙卖了两只羊,换回一台电视机,至此,油坊门实现了户户有电视的小康目标。
新闻联播里,每天都有北京的镜头,故宫、长安街、长城等等,每次,陈背篓都激动地不行,说这地方我去过,那个地方我合过影,但是,电视机前只有他一个人,没人听他说,他心里难受地猫挠一样难受。
这样看北京有什么意思?陈背篓便去别人家看电视,当出现北京的镜头时,他大声说,我在这喝过水、吃过饭、照过相,无论出现啥地方,只要是北京的,他都说他去过。
陈背篓看电视时的轻狂举动,招致大家的反感,但他们不好意思下逐客令,只好在晚七点前,关上门,任凭他怎么敲门,都假装听不见。
陈背篓只好一个人关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