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私下里早跟张络商议过:“若是骤然换一个工部尚书,多半还是从世家中选人,尚书一职权重,自得谨慎一些,咱们这些时日便多襄助襄助黄尚书,免得陛下忧心。”
张络一听便知,池仪是在提醒自己,这段时间莫要留下太多值得御史台弹劾的话柄,于是笑道:“多谢仪姊提点。”又压低声音道,“说起来,咱们手下那些小狗崽子们,也确实不成器得很,你我先收拾几个,免得他们胡闹过分。”
他们既然有了准备,下面的小内官们便不敢肆意行事,御史台留神监察,也没找到格外过分的地方,便只得罢了,又听闻池仪跟张络两人隔几日就顶着雪,亲自跑去城墙那边查看情况,不提别的事情,至少对皇帝有着十足的忠心,心里也难免产生一些敬佩之情来。
*
城墙修缮工作进度并不快,倒不是不顺利,而是来自涅宫那边的工匠颇有创新精神,决意要为皇帝修一个最最坚固的城池出来,所以一开始没法推进得太迅速。
本来的城墙里面内部是土、小石头跟沙子,外部则砌了砖面用来固定,年岁日久,相关的图纸模糊不全,工匠们先得仔细研究一下原来的构造,才能给出修缮方案来。
被任飞鸿带来的年轻小官道:“尚书莫要担忧,依下官看,大约半年便可修好。”
黄许闻言,吃了一惊——他本事不怎样,到底在工部待了那么些年,基本的经验跟眼光还是有的,知道以建平城池的规模,哪怕不惜民力物力地赶工,少说也得七八个月才能修成,而且还难以保证质量。
“建平乃是大周都城,莫要为了一时图块,就随意敷衍。”
年轻小官昂然道:“下官在景苑时,曾在陛下左右侍奉,亲眼见过陛下调制泥胶。”
黄许恍然。
——既然跟皇帝有关,那速度再快,也没什么奇怪的地方。
年轻小官出身寒门,没太多架子,亲自带着工匠们不断尝试新配方,他们都记得,皇帝在做实验的时候,会不断更换配料的比例,然后将数据仔细记录下来,不断对比,规范作业。
纵然没有在现代社会读过书,但来自现代的科学习惯已然对景苑中人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试着将水泥跟其它物质搅拌在一起,并仔细记下需要的矿石种类跟配料比,准备在研制好后,送至各地,让其余受损的城池也按此标准修缮。
大周的工匠本来走的是经验流,但这种传统,随着温晏然的到来开始慢慢产生了变化。
黄许等人还注意到,景苑那边人所用的量具也与外界不同。
年轻小官笑:“这些自然也是陛下所制。”
温晏然需要做实验,当然也就需要带有刻度的各种工具,她本来想让工匠们自由发挥,可惜少府那边制作的旧型量具用得不顺手,温晏然便不得不过去给予了全面且细致的技术指导,让匠人照着自己给出的形状,刻度标准,依次制作出了三角板,直尺,圆规等事物。
景苑中人心想,天子虽然没说过要把这些东西用在修城上,但从之前的种种安排来看,显然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