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你们头干嘛,起来吧!”
随后,李子霄返回扬州府,就看到赵腾一脸喜气的跑来,跟着老远就对李子霄大声喊道:“将军,好消息啊!”
等到赵腾跑到跟前,李子霄笑着问道:“什么好消息啊?”
“将军,刚刚收到钱大人从徐州发来的消息,他们在徐州正在进行夏收,今年是大丰收啊!
徐州一地的红薯亩产竟然普遍都突破千斤,甚至有的农民一亩红薯产量达一千六百多斤。
将军,您是不知道啊,现在整个徐州百姓全都欢庆起来,简直比过年还热闹,他们都到府衙聚集,感谢将军大人呢!”
赵腾激动的说着,将钱广元发来的奏折递给李子霄。
“恩,平均亩产破千斤,最高亩产达一千六百多斤,已经很不错了。”
李子霄看着钱广元发来的奏折,脸上露出笑容,微微点点头。
要知道,这个时代明末百姓种植小麦等作物,亩产也就在二百斤左右,这主要和此时粮种,施肥有关。
特别是粮种,这个时代可还没有什么杂交小麦,同时也没有化肥什么的,小麦的亩产远达不到后世六七百斤的程度。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明末时期,旱灾频发,就更让小麦连年减产,甚至是颗粒无收,那时候大明人口已经突破一亿,不饿人才怪。
而红薯就不同了,红薯这种作物耐旱、高产,就算这个时候没有化肥什么的,依旧亩产低不了。
而且,此时徐州一道处在黄河下游,土地肥沃,水系发达,这种情况下,红薯亩产破千斤,李子霄一点都不稀奇。
这个时候,钱广元在奏折中汇报,有一家农民种植的红薯,亩产更是高达到一千六百多斤。
但李子霄相信,这不是上限,随着后面夏收进行,或许会有其他农民的红薯亩产突破这个最高额。
“玉米平均亩产五百一十三斤,这也不错嘛!至少比高粱都强。高粱的平均亩产还不足三百五十斤,小麦的平均亩产更是只有可怜的两百三十来斤。
这还是放在徐州地区,水利灌溉方便,这要是放在此时连年旱灾的陕西,陕西,河南一带,估计今年百姓又要减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