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翰林院这三个字的名头,还是很唬人的。
翰林院的设立始于唐朝,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
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
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在华夏古代一直以来,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
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
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社会的人才浪费。
华夏古代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说不好听的,人人都想当官发达,想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心内斗去了。
正是因为如此,别看此时于世明只是一个致仕的翰林院侍读学士。
但在他眼里,依旧看不起此时身为从三武官的李子霄。
要不然,也不会一来,就是一副鼻孔朝天的摸样。(未完待续。)
本来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