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文家的老祖宗非是旁人,乃是被后人称为文潞公的名相文彦博。
原来文彦博本是河东人士,后来才会举家搬到汴京城。只是随着文彦博身死,文家也逐渐的没落了。
现如今,在文彦博的老家依旧还有文家的族人,也就是文轩老祖的这一脉。只不过今非昔比,特别是在蔡京等权奸的打压之下,文家这一脉始终无法再现祖上的荣光。
至于这文轩和唐芸双之间的事情,其实当初是因为遭到了唐德安的棒打鸳鸯,这才没有最终走到一起。
原来早在蔡京当权的年间,文彦博被打入“元祐党人”一派,因此才会让唐老爷子有所芥蒂。
崇宁元年,徽宗赵佶第一次任用蔡京为相,在那个时候,这文艺皇帝想要奉行熙宁新政。故而,令中书省进呈元佑中反对新法及在元符中有过激言行的大臣姓名。
当时蔡京以文臣执政官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二十二人,待制以上官苏轼、范祖禹、晁补之等四十八人,余官秦观等三十八人,内臣张士良等八人,武臣王献可等四人,共计一百二十人,分别定其罪状,称作奸党!
这还不算,徽宗当时甚至还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外,称之元佑党人碑!
另外,当时的政策是不许党人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其后人参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
文家子孙多在那些年里回到老家,而再后来,蔡京为打击政敌,增元佑党人为三百零九人,亲自手书姓名,发各州县,仿京师立碑“扬恶”。
其实在这个年间,王安石早已不在。 他要是看到这些,会作何想法?其实,后来的所谓新法旧法,早已不重要了,不过就是各种政治力量彼此打压的棍棒而已。
但是唐德安的想法确实很多,对于文家子弟,他也曾给予过很多关怀,也正是因为此事,他才会得罪了蔡氏一族,因此致仕的那么早。
或许也正是这个缘故,两家才没能结成秦晋之好。因为这一层的关系,才最终引出了唐芸双搞的抛绣球招婿的戏码。
话说远了,在唐芸双介绍完文轩的身份后,就见他立即开口道:“小生文轩,拜见两位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