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说两家的当家主母都不会做这些硬菜,是大家都还没有十来年后的人会吃,敢放调料包。所以主勺的还是妈妈们,苏小灿也就把调料包配齐放就可以了。
不是苏小灿非要这么麻烦,是这个时候的条件真的很艰苦,没有随时随地就可以用的各种家电,只有煤土烧的各个火炕。
好在苏家里,什么东西都很齐备,又有保姆刘妈帮忙,苏小灿团团转转,终于在晚新闻之前,把东西都摆了桌。
苏建国和苏建佑家的人也没有闲着,还合力剁了饺子馅,包了满满的好几个案板。
就这样,忙得鸡飞狗跳的除夕,最后在男人们喝高了的吆喝声中,孩子们嬉闹声中,女人们琐碎的唠叨声中,圆满地落幕了。
苏小灿重生后,第一个除夕就这样忙乱地过去了。许多年后回忆起这天晚,还十分感叹这个时候没条件创造条件的各种快乐和心酸。
爆竹声中,翻过旧的一页,虽然这岁数有些虚的厉害,苏小灿还是长了一岁,十三岁了。
往年的苏家,大年初一都是最热闹的,睡不懒觉的。
这一天,早晨四五点,一家的主妇就要起来到附近的庙院里烧香拜佛,回来家里也要摆了各路神仙,然后放鞭炮,点年火,吃饺子。
天才刚亮,苏建军家的两个半大小子苏小明、苏小亮就跑来了,叫着苏小灿和苏小兰去他们爷爷苏荣发家拜年。
然后,就开起来一天不停串门拜年,收糖、收压岁钱之路。
农村这个时候的压岁钱都给的不多,亲一点、条件好一点的亲戚给孩子们五块钱,最多十块钱,普通一点的就是两块钱。
钱不在多,有则行。
苏小灿拿着苏荣发给的五块钱,觉得烫手无比,过一年长一岁,她心理年龄也有三十又三了,还收压岁钱,好尴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