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大分散小聚居模式,所以数量最多的陕甘地区,回回也基本上是以村落的方式分散聚居,一个个的聚居点,与汉民相邻。</p>
这种模式与岭南的土客村庄相邻而居类似,因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回村庄比邻而居,矛盾冲突越来越严重。</p>
回庄报赛演戏,不准汉民去看。汉庄演剧,也贴告条,不准回民去看。</p>
若是有汉回小孩子跑去看戏,或是有人跑去别族售卖瓜果等,就会被对方殴打撵赶。</p>
而有时相邻两个回汉村庄,为了争夺水源等,更容易爆发集体械斗,这种械斗打起来非常激烈,甚至可能会引发附近周边许多同族村庄加入,双方死伤惨重。</p>
而回民好斗,他们自己回教这些年也有新老教派之间的矛盾。</p>
从唐代时大食东征,回教东传,此后数百年来,中国境内的回教其实基本上都是逊尼派的,都承认四大哈里发为正统,在中国境内的是其分支底格目派,底格目派是最早传入中国的新月教派,又称老教派,他们的教义相对保守和温和,并不主张积极的扩张。</p>
形成守旧传统,反对标新立异,坚持按老规矩办事,倾向于汉地本土化,教立了教坊制组织,他们还比较重视文化教育,在寺内开展经堂教育。他在中国近千年,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他们的教派礼仪中甚至引入了许多汉族的风俗习惯,相对温和保守。教坊的组织形式是“三掌教”制。由领拜尹玛目、讲经宣教的赫蒂布和呼唤礼拜的穆艾津(宣礼师)组成。</p>
但是明末时,受叶尔羌汗国的影响,苏菲教派传入。</p>
苏菲教派又被称为神秘主义教派,叶尔羌的黑山派、白山派都属于苏菲派,苏菲派准确的说是苏菲主义,而不是如底格目一样的教派,相比起传统守旧的底格目派,他们更激进些。</p>
这些年许多苏菲派的人在西北传教,他们被统称新教,而新教里又有各个不同的派别,在中国,他们被称为新教门宦,新教门宦越来越多,甚至大门宦里又分出了新的门宦。</p>
新旧之争越来越激烈,而新旧激进的教义,也让回汉冲突加剧。</p>
传统守旧温和的底格目派入中国千年,都与汉族相安无事,但随着新教的各个门宦迅速发展,加上明末整体社会秩序的崩塌,使的如今陕甘变成了一座活火山。</p>
回教中的尹玛目、阿訇等,本来只是教里的老师,类似于其它教的牧师、和尚等,开始并没有赋予特殊地位,也没有特殊要求,他只是一个老师,可心娶妻可以生子,也可以经商谋利,还可以做官当差,不必穿特殊的服饰,这与儒家的夫子倒是类似。</p>
在元代,他们就被称为回回大师,在明朝,也被称为老师夫。</p>
大明的汉人接受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私塾教育,而回民则建立起兼具有私熟和寺院特色的,以回回十三经为主的经堂教育。</p>
阿訇们就是经堂的老师夫,他们在回人中是少数能识文断字,是有学问的人,也是精神和文化的导师。</p>
在地方乡里,他们就相当于汉人里的士绅族老们,在百姓中威望很高,时间久了,这些阿訇们就出现了世袭地主教长。</p>
形成了回回里的门阀,其特点就是阿訇们拥有的威名权力大,他们以地主身份收租,还通过念经盘剥教徒,通过世袭相传,代代积累,这些教长便形成了门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