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的导演也许还有几分抵抗力,11区方面的导演直接沦陷于这些镜头了。动漫业过于发达,导致11区在真人电影方面缺乏足够的探索,因此他们在动漫题材的翻拍上,手法一向比较陈旧。徐恪眼下所做的对他们来说,似乎是把技艺玩到了新高度,一时之间,他们只有顶礼膜拜的份。
接下来就进入到了典型的香江电影的节奏,几场从者之间的打斗并未超出香江电影的最高水准,不过和整个剧情融洽得相当自然,也极大地展现了人物的风采,徐恪本人在打斗场景的拍摄上显得颇为克制,这就给了观众意犹未尽的同时感到兴致盎然,对下一场的打斗抱有期待。
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因为战斗的意志的表现更加鲜明,在战斗中的死亡都对他们的形象产生了加分,结局的时候情绪舒缓地释放更是给了观众缓和情绪进行回味的时间。所以当整个片子结束的时候,在场的观众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发自内心地给予鼓掌。
徐恪导演颇为矜持地对大家的热情予以回礼。但是接下来的探讨会就有些一塌糊涂了,斯蒂芬周不说话,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11区的导演只有溢美之词,反复询问的都是场景的美学设计和镜头的拍摄手法等等,一时之间根本没有空对电影的整体进行思考同时进行针对性的批判。
胡海希倒是憋了一肚子的想法,但是不太适合说出来,因为11区人完全体会不到他的感觉。
一直以来,徐恪导演都以对电影技术的追求而知名,被称为技术狂人,电影剧情一向是他的短板。或者这样说,因为他有时候思路太过于天马行空,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走得太远,所以偶尔会与时代脱节,电影有时候也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因为要容纳他的奇思妙想,电影本身就需要更大的容量。
正如这部片子作为妥协的2小时40分的长度一样,因为有原着和动画片作为样本,所以徐导演就仅仅发挥了自己擅长塑造人物形象,擅长场景场面的能力。
胡海希认为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不太徐恪,哪怕画面和演员的表演都达到了徐导演的要求,带有浓重的他的印记,但是从本质上讲,这其实是一部中规中矩之作。
胡海希之前就和徐导演谈过话了,徐导演对于继续拍摄续集的工作觉得很勉强,他以后大概都不会再接拍摄同类作品的工作,因为不能编剧让他没有自己发挥的余地,他内心还是有几分不爽。哪怕这一次在技术上烧钱烧得很爽,并且电影的成败实际上和他已经没有关系了。
所以无论11区人是觉得如何惊艳,觉得一定能够在票房上爆出一个大炸弹,胡海希都有几分失望,因为这部电影似乎就预示着同类电影的最高水平——眼下也就罢了,目光长远的人不免有几分失望。
这就很尴尬了,对于胡海希来说,这就好像挖开了一个金矿,挖到了第一桶金,然后愕然发现,自己没有便利的工具了。
但是算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反正操心也应该是11区人操心。
因此上午观影后的讨论局限在了技术和技巧上,这确实是徐导演的长处,大家关注的也是技术手段和手法,而不是导演的思想和影片的内涵,因为这部片子一开始的层次就局限在这里,原作就是那种高度。动漫改编的真人电影就如同超级英雄电影一样,没有更深层次的东西,看的就是效果。
在场的人也明智地没有讨论这个话题,因为讨论这种动漫的主题就好像中二病一样,并不是谁都是宫崎骏这种层次的人物。
吃过了盒饭,大家依然意犹未尽。斯蒂芬周凑到徐恪导演身边,和他探讨拍摄的经验。在导演这个行当,斯蒂芬周依然缺乏经验,并且他自认视野有些狭窄。
倒是今敏导演凑到了胡海希的面前,“这种带有严重个人风格的电影很难复制吧?”他这样问道,“如果要大规模地把动漫题材改编成真人电影,还是很有难度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