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全球同步上映的时间以1月13日为基准,绝大部分地区只会相差一两天,但是也不乏上映时间差十天半个月的地方。美国方面严格按照13号上映,但是美国和中国有半天的时差。中国的首映礼安排在13号,正式的大规模上映是在14号,当中国14号的票房出来了的时候,美国还是14号的中午。周菀鸿他们抵达日本的时候是15号凌晨,所以当东京时间16号快中午的时候,美国的13、14日两天的票房数据才汇总出来。
这一次完全不用胡海希专门打电话来告诉剧组了,大家从媒体、网络等各方面获得了这部电影的两日北美票房——2890万美金。
这个票房实际上不算什么,和几年前杰克成的《尖峰时刻2》相比相形见绌。不过考虑到《尖峰时刻2》是八月档。而现在是冷清的1月档,《金刚》曾经在12月横扫票房,不过到了一月份它已经露出了颓势。
在北美,《光荣之路》紧随《生化危机?香江市》位列第二,不过两天的票房只有不到900万美元。《光荣之路》是一部立意深远、制作精良、极具艺术性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白人教练接手一个全是由黑人组成的篮球队带领他们走向成功的故事。故事的背景在美利坚的六十年代,也就是说这个故事还带着浓重的主旋律的味道。
大概也是因为这样,所以这部电影在商业性上才难以和《生化危机》相抗衡,回忆六十年代的篮球运动界的那种激烈的种族冲突,歌颂运动、荣誉和团结当然不是没有意义。但是现在nba里面一大半已经都是黑人了,这种感觉有时候就好像中国人看革命战争片。
所以如果是拍摄另外一部《光荣之路》,讲述一个华人球员如何在nba叱诧风云,同时和好莱坞女明星们互动的故事的话,虽然会有很多争议,但是相信票房远远一定胜过这部《光荣之路》。
或者可以拍一部中国版本的故事,写一下国内顶尖篮球运动员和娱乐圈的互动,为了造成影响,可以和《灌篮高手》搭上关系,就叫《大灌篮》就很不错。
总之,《生化危机?香江市》从一开始就是冲着票房去的,《光荣之路》这种立意深远的题材在他面前根本就没有抵抗之力。这让许多媒体看这部血统不纯的《生化危机?香江市》非常反感,但是他们越是对这部片子口诛笔伐,观众们对这部片子就越发地感兴趣。
迪斯尼在宣传这部片子上不是很用心,外包业务给了一家专门做网络营销的公司——因为便宜。尽管1999年《女巫布莱尔》就利用网络病毒式营销完成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各大公司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并没有相应的提高。
和《生化危机?香江市》在中国的营销类似,这家网络营销公司选择了facebook作为自己营销的平台,他们把票房的潜力压在了学生这个群体上。早在圣诞节之前,他们就首先在facebook上发表了“谁是斯科特?林恩?”这个话题,以成长的回忆为主题带节奏让大家去关注这个八十年代的电影大师,历数他的那些被视为科幻电影经典的作品,然后以这位大师复出拍摄新片作为噱头,把《生化危机?香江市》这部电影的宣传嵌套进去,再用保罗?安德森的两部《生化危机》的讨论来刷屏,吸引大家燃起对同类作品的兴趣,最后才把这部有着异域风情的同人故事强势推出。
虽然不能确定这一定是这家名叫sonic的营销公司的功劳,但是市场调查很明显地表明:在头两天来看电影的观众,绝大多数是出于对斯科特?林恩导演八十年代的作品的敬仰和对《生化危机》这类题材的好奇——另有很大一部分观影群体是华人,他们或者出于对影片的好奇,或者出于对同胞的支持前来观影。更多的学生群体的目的更交叉复杂一些。
不过按照迪斯尼发行部委托的反馈调查来看:观影后评分在4星以上的观众占到了95%,有一半人的人觉得5星超赞。这说明影片肯定能够在某些方面满足观众——无论是在一开始暗示sars是一场生化袭击的预演还是嘲讽美利坚政府搬起石头砸到自己的脚,都极大的满足了观众们的猎奇心理。
facebook和其他地方纷纷出现了将这部《生化危机?香江市》和原版《生化危机》和《生化危机?启示录》对照的文章和讨论。
所以,虽然剧组和宣传部门在日本和中国拼命工作,这两地的票房也蒸蒸日上,但是对比起来,美国市场的票房增长真的让大家羡慕和觊觎这个资本主义的中心市场。
1月13日到1月15日,美国首周票房达到了惊人的4760万美元,虽然成绩相比《尖峰时刻2》的首周票房八千多万还差得很远,但是它也凭借这成绩登上了周票房冠军,《光荣之路》以1300多万位列第二。
这个消息在返回中国之后,又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票房,全球同步上映的好处就在于这里,不同票仓的盛景可以相互促进。一时之间,中国的观众们也燃起了欣赏这部居然能够在美国票房第一的中国电影。
这样的票房爆炸也打了许多人的脸,那些不看好胡海希的投资的人纷纷傻眼,因为在全球上映的第一周,《生化危机?香江市》就收回了全部成本,剩下的都是净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