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各个土司,朱永兴对有意反正的降清明将及其心腹代表更为亲近争取是有理由的。降而复叛,这些人便等于绝了后路,清军不会再相信他们,也就没有再降之理。
而那些土司则不同,因为清廷为维系边地稳定,对这些地头蛇多采取安抚策略,投诚免死仍授长官副长官世袭的在历史上不在少数。除了象那嵩、王维祖这种领头造反的,其他人则可视形势来转换立场。
关键还是要看胜败,胜则应者云集,败则一哄而散。现实就是这么冷薄、势利、残酷,为了自己的身家,为了族人的安全,敢于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毕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朱永兴并不准备用什么大义名分来让各方依附,他觉得用行动更有说服力,用不断的胜利更能争取人心。
夜已经深了,屋内依旧灯火通明,朱永兴与那嵩、吴子圣等人还在商议布置着元江战役的作战计划。
“九月二十五,是计划举旗起义的日子。在这之前,昆明清军不动,元江亦不动,就这么耗着。”朱永兴沉吟了一下,又补充道:“其实,准备工作已经差不多了,早几日晚几日也没有关系。但为了策应大局,还是尽量往后拖延为好。”
那嵩点头称是,他已经知道了明军的整个计划,先西后东,连续作战。这样的话,拖延起义时间对元江是有利的。如果提前举旗,便可能要面对昆明清军的全部压力,若滇西先动,则可以牵制清军。
“城防还要加强。”陈国公吴子圣想了想,笑道:“殿下所授之法,末将初时还不觉怎样,但每日走在城头,看着城墙的变化,越想越觉得威力奇大。可惜时间仓促,只能用土木构筑,若是用青砖大石,那绝对是坚不可摧。”
朱永兴对吴子圣的恭维淡然一笑,说道:“再坚固的城池,再完善的城防,也需名将指挥得当,方能发挥威力。陈国公,还有诸位将军,这元江攻防吾交给你们才能放心啊!”
吴子圣、李承爵等人赶忙拱手谦谢,纷纷表示不负殿下所托,必要以死相报。
朱永兴笑着摆了摆手,说道:“战元江,而不只战于元江。要把战场拓宽拓广,才能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所以,元江外围的险要之地亦要立寨设防,以土兵为主,以明军为辅,且战且退,以战代练。”
“殿下所言甚是。”那嵩见识了明军的战力后,自傲之心已经消减了不少。对手下土兵的战斗力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土兵久已未战,虽有陈国公等督促训练,战阵经验仍缺乏。当以小战磨练之。”
朱永兴含笑点头,继续说道:“敌后骚扰袭击的任务当由本地土兵承担,利用熟悉山林地形的优势,扰敌、疲敌、阻敌、困敌。在腾冲时,猛山克族和摆夷族相配合,便做得不错。吾会留下两百猛山克族勇士,他们对此颇有经验,再有土兵相助引导,当有收效。”
“当在山林隐秘处多设营地,多储干粮。”陈国公吴子圣参加过腾冲之战。对此也有了经验。补充道:“新运到的手榴弹极好。不需点火,使用方便,可多与袭扰部队。守城呢。用点火的旧式炸弹也可。”
“陈国公想得周到。”朱永兴赞了一句,说道:“还有地雷,派出一些明军指导,也在外围战中多加使用。吾还会留下一部炮兵,二十门轰天炮,如此防守元江,当更为稳妥。”
那嵩面露喜色,轰天炮的威力他在安南是见识过的,但为了尽量保密,朱永兴虽然答应了派炮兵助战。但一直没落实。现在,他的心可以放下大半了。
“还有一种小炮,机动性极强,最适在山林等复杂地形中作战。”朱永兴又给那嵩等人添了个惊喜,“给元江留二十门,只是弹药不多,便留下两个工匠,在元江制造好了。”
这种小炮更接近于后世的迫击炮,也是轰天炮的缩小版,口径小,重量轻,一人就能背起。只不过射程短,只有一百多米。